因此,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的是以技术创新重塑医康养资源的组织方式和服务的递送方式,提升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治理绩效。
2.科技参与养老服务业抗疫前所未有,但相比其他行业,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仍有不足。
与之前疫情不同的是,包括互联网、云技术、AI、5G等科技手段在本次养老服务业抗击疫情战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部分案例表明,数字化技术支撑了疫情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应用工作。基于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各种科技手段的加持,互联网和数据智能技术助力疫情期间的养老服务非现场监管、为老生活服务、在线医疗通道、远程探视监测和老年教育学习等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次养老服务业疫情防控的效率。
从智慧养老项目应对疫情折射出的实际应用水平来看,虽然多个部委已在全国推选了若干批智慧健康养老项目以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但总体上还存在配套不足、功能单一、利用率低、活跃度低、缺乏系统性集成性等问题。
大量耗资不菲自称拥有“一键呼”“一键通”功能的智慧养老服务终端“集体哑火”,并未在疫情中发挥“及时响应、主动监测、有效通达”的主力军作用,对独居、孤寡、高龄等特殊群体老人和儿童的居家健康监测仍只有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一一排查和走门串户来完成(因具有非接触式沟通、习惯方便易用的特点,传统座机电话反而在疫情防护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在生活服务提供和日常物资供应上无法实现“长者通”“爱心通”。
究其原因,既有平台建设流于形式,硬件设备使用复杂不适老,以及最后一百米物流配送不配套的因素,更有智慧养老何为智慧以及如何智慧等理念不清晰的根本症结。疫情后的恢复,养老服务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一样,将无可避免地走上更大规模的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开放政府信息(OGD)将更好地与外部世界结合,大大减少服务时间和成本,带来可量化的效益。
民政部门要推动各地的老年人“关爱地图”等已有服务产品从常规需求向应急保障需求转变,多用途发展。要及时总结并推广疫情期间新技术的应用对部分人工服务有效替代的经验,改善大型数字化系统和便捷自助服务方式,显著提高公共部门的应急效率和行业的服务能力。这对提高养老服务品质,提高机构组织效率,推动行业高质量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3.养老服务业日常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但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
养老机构是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机构。自2003年“非典”以来,全国各地疾控中心已报告并处理过若干起发生在养老机构的各类呼吸道、肠道传染病、流感等案例。经过近几年密集的安全管理建设和民政部门的大督查,养老机构在基本管理制度与措施方面比较规范,绝大多数已按照2013年颁发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要求,实施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餐饮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库房管理、查房轮班等其日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