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多种新潮养老模式悄然兴起

其实,“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方式并不是青岛的独创。在此之前,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已进行了探索,各地也都有相应的制度完善。

作为全国首个在全市层面统一推行“时间银行”的城市,南京的“时间银行”有一项制度设计是“公共时间池”。志愿者服务时间的存储上限为1500小时,超出部分将自动转入“公共时间池”。进入“公共时间池”的服务时间,又可发放给更多符合政府直接领取时间的老人。而为了保障服务兑现,南京还设立了“时间银行”专项基金,每年由财政拨款1000万元,其余由慈善总会向社会募捐。在厦门,“时间银行”兑换的就不仅仅是未来的养老服务,志愿者可即时兑现商品。北京的志愿者积分则可兑换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系统内的课程、服务、产品等。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空头支票的出现,有助于吸引志愿者的参与,并保证制度的良性循环。

其实,“时间银行”虽是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方式,说到底还是一种依赖政府和社区力量来推动的社区居家养老。

在此基础上,近些年国内还兴起了另一种新潮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这也成了不少老人甚至年轻人心中的向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市有一群“酷”老人,他们众筹买了村里闲置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旧楼“抱团”养老,这一“抱”就是十五年,他们给自己起名“慈舟养老院”。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吸引了很多老人,最热闹时有20多位老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许多老人开始选择请护工居家养老或是进入正规养老院。2015年,“慈舟养老院”正式迎来“退休”,老人们也将其捐出。

梦想照进了现实!这群 “潮”老人抱团也给自己留下一段难忘的人生回忆。

有人欢喜有人忧,对城市居民来说,抱团养老是让人兴奋的乌托邦,不过,当抱团养老真正走进生活的时候,却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

2017年2月底,在杭州独居的张阿姨通过媒体征集抱团养老,100个报名者中最终确定了两人。但不到三个月,张阿姨的报团养老以失败告终。分手的具体原因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宠物在哪个房间洗澡,吃或者不吃榴莲……

有人说,抱团养老是一种有益尝试,不仅丰富了养老方式,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减轻养老负担。应当在政策层面公开承认并鼓励,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让参与这种养老的老人更有信心,也激励其他老人参与这种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