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金改革如何走?周小川、李波、肖远企、郑秉文博鳌发声

李波:推动养老金体制向积累型改革有效缓解长期资本不足问题

“养老金改革应该成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李波从两个方面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第一,中国的金融体系明显的短板是我们长期存在资本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股本不足。我们支持实体经济贷款的比重较高,因此,宏观杠杆率也偏高。同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显得不足,因为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股本。大家也看到,我们的资本市场波动偏大,因为资本市场比较缺长钱。第二,从国际经验看,获得长钱或者长期资本的主要来源是积累型养老金,但我们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的体制,我们的养老金积累的余额比较低。“如果能够推动养老金改革向积累型方向发展,按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达到GDP的126%,如果按照去年的GDP来计算,我们应该有100万亿以上的养老金,这是一笔很大的长钱,能够有效帮助我们缓解或者解决我们金融体系存在的长期资本不足这一问题和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有疑问,在过去40多年,中国人已经有了很多储蓄,为何还要建立积累型养老金体制?“这涉及优化储蓄结构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量的储蓄在银行和房地产,这样是不够健康的,因为银行的钱只能用来做债务融资,没法支持股权融资,所以中国的股权不足。房地产也一样,过多资产放到房地产的话,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带来的影响也会比较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量储蓄在银行和房地产的结构不够优化。”李波说,应该把一部分的储蓄吸引到或者安排到养老金账户里,通过专业管理可以做长期的资本配置,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配置到股权。“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25%的养老金余额是用来配置到股权,支持资本市场、支持股市,从而优化了储蓄结构。”

李波还坦言,从现收现付型养老金制度向积累型制度转移的难度很大。“过渡期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年轻人交的钱当期不能花了,要积累起来,现在这些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账户是空的,他们的退休金谁来付?也就是说,如果要转向积累型养老金体制的话,得动用一些其他资源来支持过渡期的养老金支付,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李波说,我们国家的好处是,有比较多的资源可以来利用和支持养老金体制的转型:一是国有资本的减持,这个我们已经在做了,这一块的力度可以做得更大些;二是国有土地的收益;三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如果国有资本和国有土地收益不够,还可以发一些50年、100年的超长期国债。“一旦过渡期结束,养老金体制的转型会对我们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来还掉这个超长期的国债,实现高技术创新下的更高层次增长,支撑我们养老金有更好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