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北京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落地: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 补齐北三县教育、养老短板

王伟认为,目前来看,受限于地方政府的财力,很难全方位地在京津冀区域内推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在部分试点区域内形成局部的改善,缓解区域内的虹吸效应,也是可行的策略。

不过,在与公共服务密切关联的户籍政策方面,《规划》提出,通州区严格执行北京市人口积分落户制度。河北省实施北三县户籍制度单列管理。

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实际上是一种折中的方案,意味着北三县居民不会改为北京户口。

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

产业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直以来,通州区与北三县的产业发展,存在着发展结构失衡,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产业层次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问题。在通州和北三县区域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也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内容。

本次《规划》提出,以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面向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需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探索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其中,要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休闲经济等新型服务经济。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具体来看,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分工有所不同。通州区重点围绕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进行布局,北三县地区重点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实现与通州区的产业协同。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过往来看,北三县的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状况。

实际上,《规划》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规划》提出,在通州和北三县要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坚决摒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制定更加严格的房地产项目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根据就业增长、配套设施情况,合理确定住房供地数量、布局和时序,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引导房地产理性发展。加强交界地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联动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地炒地。

王晖认为,结合规划与实际情况,健康养老、教育和文化旅游,是当地近期比较适宜同时也急需发展的产业。而从长远来看,规划的实现,还是需要明确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发展重点及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分工,发挥北京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