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产业如何升级?国际经验给出新启示

  CWI对于自身“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基因的精准定位,以及“中西融合”的敏锐嗅觉,助推其成为近年国内健康管理行业较为成功的实践之一。

  但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日本的日立学馆、荷兰的Buurtzorg这两种先进模式的引进,也为中国养老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据了解,日立学馆是一家以居家护理为长的老牌日本老年介护企业,其旗下经营着400家老年护理机构和1300家老年护理服务站,累计为大约13.5万名老年人提供过护理服务,以其“介护”的高频特性打造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养老模式。

  在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后,日立学馆通过与中国本土家政公司以合资企业的形式,落地了许多居家护理服务和介护人员培训的子公司。国内养老机构经营者往往缺乏专业技能和服务经验,基于此,日立学馆走的是“轻资产模式”——提供护理服务和人才,而不是专注于高级的护理设施,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中国养老市场收获了一票“粉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公司Buurtzorg,它主要瞄准的是社区智慧养老这块蛋糕。荷兰Buurtzorg成立于2007年,其布局遍布世界各地,除了中国,还涉足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Buurtzorg的养老服务模式与中国政府设想中的养老模式较为吻合:由民营机构运营、以社区为基础,IT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其服务团队一般由10-12名护理人员组成,这个小团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服务模式,赋予小团队在专业领域内的高度自主管理。

  与CWI类似,Buurtzorg在服务中相当于“健康教练”的角色,他们也强调“预防”和健康管理的理念。为了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的管理,Buurtzorg与技术平台OMAHA达成合作,在该平台上,病人的需求和医疗干预结果都会被记录下来,后续的分析和评估也在该平台进行。在中国,Buurtzorg已在上海、苏州和青岛有所落地,正在进入大众的视野。

  可见,日本、荷兰模式能够在中国落地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其对中国市场现状做出了正确的预判,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若非如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及产业数字化热情高涨的中国,与CWI先进的AIoT模式相比,必然难以为继。

  疫情催化,科技加速养老生态重构

  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城市高品质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养老也还存在很大空白。在这些跨国玩家落地中国的实践中,一系列紧贴“大健康”标签的服务曾经并不被看好,过去还一度处于养老服务产业的边缘地位。今年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化,让人们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产业加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