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大兴区的孔奶奶平时白天都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度过,疫情期间日间照料中心关闭,儿女在外地隔离无法回京,长达42天独自居住让她接近崩溃,导致血压和血糖飙升住进了医院。
此前,许多养老机构设有送餐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但在疫情期间,多数送餐服务停止。鹤童老年餐饮配送中心疫情初期停止了80%以上业务,仅为部分孤老提供送餐保障,后因社区全部封闭,不得不全部结束送餐业务,孤老群体吃饭只得依赖社区。
春节前从养老机构回家过年的老人也“不好过”。没有了专业的护工,餐饮、护理都成了摆在家庭中的难题。不少老人在疫情期间与亲属发生过摩擦,情绪十分低落。
相对于疫情带来的不便,恐慌、焦虑更让老人倍感煎熬。由于老人们普遍缺乏沟通对象和渠道,听到“某国放弃60岁以上患者”等传言时,极易发生应激反应障碍。北京一所医院变态反应科负责人介绍,3月份曾一天收治了3名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疫情期间,年轻人活在“云端”,云生活不断玩出花样;而老年人,尤其是生活在养老机构、与数字生活基本绝缘的老年人,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多渠道保障养老服务业平稳运行
长期照护行业生存艰难,会为社会、家庭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多措并举帮助养老机构渡过难关,保障养老机构平稳有序运行。
进一步做好物资储备工作。目前各养老机构的物资压力依然不小,民政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统一调配防疫物资,并协调慈善机构在必要时进行捐赠物资划拨。此外,随着疫情的缓解,在可以接受新的老人入住及允许外出老人返院时,养老机构仍然要持续做好相应防控工作,同时需要相应的物资储备。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养老机构实际情况的医保政策。李久茹介绍,受规模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劲松护养院只能按照一级医院的医保标准销售药品,但疫情期间部分老人所需的药物特别是一些消炎药不在范围内,只能让家属到医院购买或选择高价购买。对此她建议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养老机构实际划定医保范围。
协调降低养老机构的租赁成本。目前各地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不少复工复产扶持政策,但许多养老机构未能享受政策减免。如有地方规定,中小企业租用国有资产的房子,可以免2到3个月的房租,有些养老机构属民办非企业性质,享受不到类似政策。专家建议,可考虑对养老机构给予适当的房租减免,对于租用私人房屋的养老机构,可通过减免房东房租租赁税或发放租房补贴的方式降低成本。
发放疫情特殊补贴。疫情期间,不少地方提前发放床位补贴,缓解养老机构经济压力,虽有一定效果但缺口依然不小。建议给予养老机构新招非本地人员相应的交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