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银保监会:研究开展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 专家:可在期限档次和品种上做更多创新

政协委员:养老金融产品可享受税收优惠

杨德勇表示,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从时间上看远远超过预期,速度很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压力也较大。此外,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有所不同,我们是富裕和老龄社会同步到来,对目前的养老体制形成巨大挑战。杨德勇认为,在此情形下,推出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非常及时。

根据七人普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5亿人,比重达到19%,大大超过了10%的老龄化国家国际标准。其中65岁及以上1.9亿人,达13.50%,这是7%的老龄化国际标准的近两倍。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近年来持续关注我国养老问题。金李表示,老龄化与少子化对传统养儿防老模式带来巨大冲击,过去乡土社会中以血缘和地缘纽带为基础的家庭-宗族-邻里的养老机制正受到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人口大流动的破坏。传统养老机制面临空前挑战,社会化养老成为大势所趋。

金李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指出完善养老三支柱建设,特别是加强第三支柱。他提出通过税收激励,鼓励年轻人形成良好储蓄习惯,应对老年所需。

金李还指出,老人大多依靠养老金和子女的支持,以及过往储蓄产生的财产性收入,需要更好的财务规划,既保证在生命存续期有充沛合理的资金使用,也满足财富传承需求。另外,随着人均寿命提升,未来大量老人会存在一定的失能失智问题,亟需对金融服务进行适老化改造。部分老人有需要特殊照顾的智力低下子女比如自闭症子女。目前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老人由于教育程度不高,对于金融诈骗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很多涉老金融产品存在有意无意的误导甚至是欺诈,对老人财富安全伤害极大。部分老人因为过度追求高收益,听信误导,一生积蓄毁于一旦。

金李在全国两会期间呼吁,加快建章立制,增加惠老金融教育,更好抵御金融欺诈,树立成熟的风险意识,适度承担风险,避免短期频繁炒作,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

他还提出,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老年客户的意识和能力。根据老年金融的特点,即周期长,风险承受力低,希望一定最低回报,因为寿命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兼顾保险和投资需求等,需要更精细和有针对性的设计金融产品,打造符合老人特点,符合市场规律的,中低风险,回报稳健,期限较久,能享受充分税收优惠的金融产品,提升老年金融的效率和可得性。

养老金融政策持续推进

近年来,政策层面对养老金融连番部署。2018年,我国启动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明确保费支出可以延迟缴纳个税,以此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