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一个有机系统,短期的、外部的冲击过后,就会回归原先的增长趋势。冲击越大,反弹就越强烈。
不过,反弹不是无条件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形势下,信心至关重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今年多地疫情反弹对经济造成了冲击。外部环境也有改变,经济出现了一些短期的困难,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大家对经济的信心。对经济的信心胜过黄金!”
信心的作用不难理解:对家庭来说,只有相信未来有持续收入才会放心消费;对投资者来说,只有相信他考察的项目有前景才会投资;对企业来说,只有相信供给端、需求端都稳定才能制订生产计划。从6月份的民间投资数据来看,恢复还不够理想,表明市场信心还没有充分建立。
信心来自确定性,或者说不确定性的减少。疫情是不确定性的一个来源,这就要求我们以更有确定性的疫情防控举措来应对。在5月份闭环生产期间,一家汽车企业的负责人曾经告诉记者,制造业有很强的计划性,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路会被封、上游供货企业会被封,就无法确定计划,导致生产难以持续、成本无限增加。因而,重拾信心、重振经济需要一个有确定性的环境。
韧性源于市场主体
经济从谷底反弹,展现的是发展韧性。所谓韧性,就是“折而不断”的属性。4、5月份,上海经济遭受疫情强烈冲击;6月以来,势头迅速扭转,依赖的就是发展韧性。
韧性从哪里来?来自上海300多万户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它们是一间间制造工厂、一个个路边小店、一家家或知名或不知名的公司。因为它们恢复运行,上海经济才得以重振。沈开艳认为,这些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主要依托,把市场主体这个经济基本盘稳住了,解决其他问题就有基础和手段。
在各类市场主体中,我们格外需要关注占企业总数95%的中小微企业。她说:“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也是民生的依赖。它们贡献了全国税收的50%,GDP的60%,就业的80%。它们是经济最重要的韧性来源。只有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并为它们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经济才能更快反弹,发展才会更有韧性。”
5月底上海发布的经济恢复重振50条中,包含若干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如:国有企业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个月租金,支持中小微企业无缝续贷,将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等。沈开艳认为,尽管“50条”非常鼓舞人心,但它终究是个短期方案,有效期至今年底,上海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经济振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