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作为最小治理单元的完整社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点连成线和由点及面,社区、街道、区域和城市组成多层次体系,实现各自分工和有序衔接,无缝隙地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
与此同时,完整社区建设的试点先行和示范带动,也需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并促进更多社区趋于完整。特别是要为不同区位、类型、规模和特征的小区设定灵活选项,使小区可以因地制宜和探索持续,避免“千社一面”。
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要采取不同建设模式,而商品房小区、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不同类型的社区也需要因地制宜和探索创新。比如,一些小区可以将若干项目实现设施共享,既避免了空间不足或浪费的问题,也有利于社区服务项目的集成、集约和高效利用。
服务设施和项目是否完整至关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确保服务质量和持续运营。完整社区既需要硬件投入,也需要软件增强,特别是在长效管理方面探索新路。住建、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居民点菜,社区上菜,政府买单,企业参与”的多元协同格局。
此外,也要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平台化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各类设施和服务互联互通。将由此积累的居民行为数据汇聚应用,推动社区服务优化提升,从而形成完整社区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整社区建设就是对这一要求的探索与实践。
而在这方面,近些年,北京市通过“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关键小事”,也为完整社区建设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总而言之,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不只是建个食堂、养老院那么简单,而是在一套合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下建设社区,它不是单调的,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而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在建设完整社区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运用到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进而才能让社区治理体系更加精细化。而这,显然也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撰稿 /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