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自2016年成为民政部第一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以来,一直坚持“9073”格局,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深度融合,围绕“充分、优质、均衡”三个核心理念,从养老设施供给、供需对接、服务质量、市场服务等方面着力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完善养老设施供给
奠定社区养老基础
“我腿脚不便,平时洗澡总要人搀扶着,现在有了淋浴座椅、防摔扶手,方便多了。”中山街道蓝天四村居民沈大爷说。实际上,作为试点,这两年九亭镇和岳阳街道已有100多户家庭完成改造。“看起来是小改造,但非常实用,提高了我们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九亭镇居民赞不绝口。
小小的防摔扶手,折射着松江为老服务的大情怀。而从大处着眼,松江投资4.8亿余元完成了松江社会福利院的改扩建。改扩建后的松江社会福利院是全市规模较大的区级养老机构之一,设置床位1000张,包括养老床位、护理床位、失能床位和失智床位,满足多元的养老需求。同时,配备互联网医院功能,让老人们住在养老机构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十三五”期间,松江按照人口比例新建、改建养老床位14处。截至2022年10月底,松江区共有养老床位9300张,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4.8张。在社区,围绕15分钟生活圈,松江重点打造了一批与老年人“养、食、居”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目前,全区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9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5个、老年人助餐点83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331个、社区睦邻点236个,为社区养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农村养老模式
建设互助养老点位
空巢老人多、独居老人多,养老服务设施和能力相对不足……农村养老曾是一个老大难。为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幸福老人村”“幸福老人家”模式出现了,并逐渐成为农村养老的亮点。
2016年2月,叶榭镇堰泾村村民利用闲置农宅,借助农村公益养老项目,成立了一个“农村互助养老社区”——幸福老人村。在幸福老人村,老人们以邻里为伴,闲时打理门前的菜园,不少护理员也是本村的,老人们依旧可以生活在“熟人社会”;同时,幸福老人村经常开展剪纸、画画等活动,以及助餐、日间照料等服务,让老人们生活更方便舒适。
随着松江探索推广“幸福老人村”模式,泖港镇黄桥村幸福老人村2.0版上线,建设标准和理念更新,适老化、专业化品质有了大幅提升。黄桥村选择了公建民营的管理方式,建设主体为镇政府、村委会、集体资产,养老设施的新建、改造、租赁、置换统一由属地政府操作,运营主体则是拥有养老机构运营经验、居家养老服务经验的社会组织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