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中国证券报举办的“激发经济新动能共赢资管大时代――2022中国银行保险业财富管理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养老三大支柱建设正在快速稳步推进,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资管机构服务养老三大支柱建设的方向路径和制度遵循也日益清晰,养老三大支柱建设也将成为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全新的“蓝海”。
建立个人养老金标准化运作流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认为,未来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应该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多类金融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全面发展格局。未来,关于养老的政策可以持续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整合好市场各方资源,共同推进我国养老第三支柱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王军辉表示,个人养老金体系建设将带来新的增量市场。不少市场机构测算,养老三大支柱建设至少可带来资管机构6万亿元至8万亿元的增量委托资金。在本质上,寿险产品与养老金十分相似,作为成立之初就以管理“长钱”为主的保险资管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长期管理长钱积累的专业化优势,探索服务养老三大支柱的有效路径和产品形式,积极服务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周延礼指出,保险业要立足于保险专业的优势,积极实践养老金融改革的发展任务要求,构建以保险为核心的康养生态模式,为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贡献保险的力量和智慧。
周延礼建议,要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一是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应尽快理顺各自职责,明确整体监管、信息平台管理、专用银行账户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分工合作机制,推动建立个人养老金标准化运作流程和信息交互系统。二是应切实把充分保护个人养老金参加者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关注养老产品合法性、运行规范性、披露完备性、适度流动性;加强专项养老金融产品认证管理,建立个人养老金产品专用标识制度;公开专项养老金融产品认证信息、管理信息、收益信息等,营造公平、透明、自主的市场环境。三是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督导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履行宣教职能,提示老年人谨防理财陷阱,逐步引导民众将养老储蓄转变为养老增值的观念,将短期的投资理念转换成长期的养老储备理念。
提供适应性的金融产品
在提供适应性的金融产品方面,周延礼指出,一是提高产品收益率。着眼长周期、发挥专业性,发行产品期限为长期或终身的产品,通过长期限负债匹配优质战略资产,通过时间价值实现养老资金稳健增值。二是提高养老产品适配性。针对不同的客户具备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把投资者保护工作和适当性问题前置嵌入在产品设计环节。根据客户的投资偏好,提供多种投资策略及产品组合,供客户选择。三是设立默认资产配置制度规则。针对养老金产品持有人的投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的特点,在保证持有人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可以设立默认的资产配置规则,引导持有人科学配置养老资产,实现风险控制与收益的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