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表示,他接触的大连一些中高档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因为有政府补贴,场地租金也能够减免,目前日子还好过些,但是一些小型纯民营的机构面临很大困境。
受住院老人数量下降的影响,养老机构收入下降,但成本却在上升,“一些小型养老机构原本不提供宿舍,但封闭期间需要为服务人员提供食宿,相关的支出增加;另外,长期封闭管理导致服务人员紧张,人手增加也会带来成本上升。”赵智说。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挽回疫情期间损失,北京多数养老机构已经积极开始接收新入住老人,在价格上同疫情前相比并无上涨。北京一家老年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中心现在已经可以接收新的老人入住,但是由于要做核酸检测,有几个分支机构暂时关闭,老人可能先要住到离家较远的分点,疫情之后,再进行内部调整。她还强调,老人入院的价格并没有上涨,跟疫情前没有变化,除去医保报销费用,每月个人支付大约6000多元。
另外一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他们还是原来的收费标准,成本高了,也不敢涨价,就怕老人不来。
“最惨的就是居家上门服务企业、社区养老服务运营企业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社区养老驿站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以来养老驿站的供餐和上门照料服务全部停止,几乎半年没有收入了,但也不可能把员工都辞掉,还是要维持人员工资、食宿等固定支出,已经入不敷出。
《华夏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虽然国家已经出台有关政策,推动低风险地区逐步恢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但在落实中依然受到种种限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真正恢复目前依然遥遥无期。对此赵智担心的是,如果再这样下去,将导致近几年构建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崩溃,人员出现大量流失,企业转行,再难以恢复到从前。
财政补贴能否“救急”
为帮助养老服务机构共渡难关和稳定发展,北京、江苏、青岛、深圳等省市纷纷出台疫情补贴支持政策,包括按床位给予运营补贴、减免房租等,这是否能让那些困境中的养老机构一解燃眉之急?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机构一方面要积极申请政府补贴,把眼前的难关渡过去,另一方面需要做好长远运营规划。
依据《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2020年2月、3月和4月, 北京市加大对养老机构运营支持力度。在现有运营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收住老年人的数量,给予机构每人每月增加500元补贴。
同时,对于已经北京市民政局备案公告运营的城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已收住临时托养老年人且按照政府要求实行封闭管理的,在参照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给予每人每月500元补贴的同时,分别按照每月2万元、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于按照政府要求坚持运营或依照防疫规定关闭停业,且后续将继续运营的城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分别按照每月2万元、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