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化到多元赋能,打造优质“服务圈”
在黄浦,为老服务的视角还从“硬功能”延伸到了“软实力”。早在2008年,黄浦探索建立的上海市第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心理服务点——“心悦夕阳”服务指导站,向社区老人传递“治未病”健康生活理念。同时,各街道也成立“心悦夕阳红”心理咨询室,招募并培训了一批心理志愿者,在各个居民区开展身心健康讲座、邻里点沙龙、心理咨询服务等科普宣传,让“快乐”住进老人心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各街道积极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链接整合多方资源和专业力量,提高社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的认识。相较于在社区内开展科普讲座、发放宣传单页等传统认知障碍普及形式,黄浦区正不断丰富的科普方式及服务内容,小东门街道成立了首个“太保蓝记忆角·脑健康促进教室”,并为社区老人建立脑健康档案,持续为患有认知障碍的长者们提供关爱服务;外滩街道创新打造了认知障碍支持中心的室外空间,即脑健康康乐设施区,让老人在游戏中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预防和延缓认知功能障碍;淮海中路街道正在建造社区疗愈花园,将景观空间与五官感受结合,让老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同时,减轻精神压力;南京东路街道围绕辖区内地标性建筑设计出“一封来自久远的信”怀旧道具,通过新旧对比照片帮助老人建立起与过去美好记忆的情感连接,延缓其认知功能退化的速度;五里桥街道借助“七心七助”原居颐养计划,联合街区各单位建立“长者防走失联盟”,构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支持网络,帮助失智老人安全回家。
在养老服务圈注入高饱和、多方位专业力量的实践中,黄浦区不断守正创新,健全“养老顾问”服务模式,目前已实现各街道居委养老顾问的全覆盖,为老人们提供老年人福利政策介绍、养老服务资源链接、养老服务方案咨询等服务,努力实现政策就近有人答、生活就近有人帮、烦恼就近有人解。其中,在服务方案咨询的过程中,养老顾问会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自理能力、经济条件等各类因素,为他们提供定制化居家养老服务,让养老服务有温度更有力度,进一步打通精准助老的“最后一百米”。
目前,在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各街道正在探索贴合实际、服务全面、便捷高效的居家养老模式,以多方力量汇聚起多方资源,不断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记者手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养老院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居家养老成为了中国老年人的首选,他们的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全市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为突出的城区之一,黄浦区正在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集“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为一体的“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围绕辖区内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和服务需求,以“身边有帮扶”为切入点,通过适老化改造项目、养老助力行动等方式,为老年人不离开社区、家庭就能获得优质养老服务提供基础保障。然而,要让更多元的养老模式从“规划蓝图”成为“现实画卷”,为老服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