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个人养老金制度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也在近期的第十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下称“社会保障论坛”)上表示,尽管36个试点地区已超4000万人开户,但实际缴存的人数还不够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对于个人养老金的认知意识、参与意识还有待提高。
近期的一份行业报告也揭示了民众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知率与支持率的正向关系。这份由同方全球人寿联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和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在12月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认为,居民总体上缺乏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对政策普遍持观望态度。
报告数据显示,其4000多位受访者中,仅21.21%的受访者对个人养老金制度比较了解或完全了解,42.91%的受访者一般了解,有10.76%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在支持度上,51.15%的受访者对该制度的设立保持中立,34.03%的受访者持明确支持态度,仅不到15%的受访者明确反对新制度。从受访者对制度的了解程度来看,在明确了解的受访者中,有60.33%的人对该制度持明确支持态度,该比例远高于34.03%的平均支持率。在明确不了解的受访者中,则有22.14%的人明确反对该制度。以上结果表明,越了解制度内容的人越倾向于支持该制度。
报告预计,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的进一步展开,公众对其支持态度将进一步提升,这从侧面显示了普及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除了认知度之外,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方面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于参与人群的限制、税收优惠、流动性的问题都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而在产品方面,一方面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去年资产市场的震荡使得很多理财类、基金类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率并不尽如人意,也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从2023年的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的净值变化来看,100多只基金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个人养老金基金仅十余只。
“政策刚刚公布时可能业内普遍期待比较高,但是真的落地之后,民众对于政策的了解度、流动性、税优政策的吸引力以及产品的收益性等还是会有一些看法。我们现在看待个人养老金的试点效果也更理性,且需要用长期眼光来评价。”上述负责人表示。
走向何方
走过首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2024年又将如何发展?多名业内人士从政策的优惠拓展、产品的供给丰富以及信息支持等服务优化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将个人养老金的受益人群扩大,从国际上看所有人都可以建立个人退休账户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这样基数才能扩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