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会失态是从失能妈妈的4年康复过程中得出的预警感悟。我们4年来从实践过程到课题研究,从社会调研到新闻专题呼吁,经历了漫长且有重大突破的努力,解决90%以上老龄化问题必须综合发力。国家、省区市政府、市场、家庭齐抓共管才能解决社会融合发展。
如果5条建议得到全面实行,中国老龄化难题将得到破解,为世界老人问题作出示范,成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试验田……
楚小强 中房报记者 栗文忠丨北京报道
失能老人的痛,健康的人领会不到;失能老人家庭的苦,很多人也体会不到。
就以每一次洗澡来说,无异于一场“战争”,洗澡还只是照料失能老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工作,不是全部。洗澡从来不仅仅是洗澡,还关系到人活着的尊严,关系到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体面。
4年前的1月11日,老妈妈做了一场可谓“重生”的手术——她原本是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又因脑出血有过开颅手术的失能失智老人,被医生从危险的边缘抢救过来,重获新生。经过精心照料,这位老人不仅能站立行走,能和家人进行一定的交流,自理能力也恢复了很多,这成了一家人最开心的事儿。于是,每年的1月11日这天,家人当作她“重生”的总结、实践、提高和能对社会孝老、敬老、养老有意义的纪念日。
老妈妈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从更广泛层面来看,有很多家庭面临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状已经成为中国式养老的困境,是中年人及家庭最大负担。特别是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经超过42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6.6%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已不容忽视。
如何破解?
长期关注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的中国房地产报在养老领域进行实践和探索后认为,这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建立系统化运营机制,通过社区养老模式解决社会中广泛的需求。为了推进解决,中国房地产报携手人民政协报还发起了开展“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试点工作的呼吁,建议因地制宜探索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在北京、江苏、广东、河南等14个省24个城市开展首批“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试点工作,后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引导各地互学互鉴。
“‘一老一小’优养驿站的提出,正是解决‘一老一小’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形成体系化、标准化的闭环运营体系,助力社会养老难题解决。”中国房地产报社社委会主任栗文忠表示。
面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1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就《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进行解读。实施方案明确,要按照规模适度、经济适用、服务高效的原则,鼓励开展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广和优先建设(改造)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这其中重点包括了“一老一小”的配套设施建设。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计。
━━━━
“失能老人”家庭的痛苦
2021年6月1日,中国房地产报社与人民政协报社签署“百城万站”养老调研统筹合作备忘录。
“让他想上厕所的时候记得叫人,结果每次拉完了才说或者根本不说”“一会儿说自己要坐起来,躺着透不过气;一会儿又说坐着腰酸背痛,要躺着,一晚上来回折腾,根本没法睡觉”“家里小的上学需要来回接送,老的又一刻也离不开人,搞得我都快神经衰弱了。”
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想必对上述话语中所展现的老人照护情景感同身受。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老人被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是“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则是“重度失能”。
一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急需社会介入。
一份调研报告也揭示了目前我国社区服务方面存在的广泛服务需求。
2021年,中国房地产报、人民政协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发起了“重视社区服区——中国优养驿站统筹建设推进调研”活动,调研组携手全国百个城市、百家地方党媒、百强房企、百强物业、知名医疗及康养机构,就社区服务需求、“一老一小”建设、探索新的消费热点进行了走访。这次调查覆盖了北京、天津、广东、河南、辽宁、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甘肃、湖北、重庆、江苏、宁夏14个省区(直辖市)下辖的24个城市的41个符合5000人以上老旧小区改造条件的大型社区,被调查对象共计164423个家庭。
经过10个月的联合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生活中有两大难题需要重视,一是“养老中最难啃的骨头”,存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中青年一代的日常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二是社区婴幼儿照护基本设施缺少,婴儿托管教育缺乏,影响居民生活。
在养老方面,居家养老仍是中国老年人首选。报告显示,44.5%的老年人倾向住在普通居民小区,他们能够从社区参与中获得最大化养老需求和心理满足;高龄老年人对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高,他们更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与照料,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33.2%倾向于住在专业养老公寓。
“独居”也正成为老年人的生活常态,65.5%的老年人独立居住(一个人居住或与配偶同住),与子女同住比例正逐渐下降,即使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独立居住占比仍高达48%。家庭结构一再趋于小型化与核心化。
被调查家庭中,青年与老人社区配套需求强烈,由于身体机能老化、活动能力与活动范围受限,老年人对于社区内部和周边环境、设施配套需求更加突出,其中户外锻炼、坐着聊天和买菜购物是老年人日常在社区的高频活动。同时,对于建设优养驿站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更愿意付费接受优养驿站各项服务,且每月可支付费用平均超过1500元。
从调查结果来看,因社区配套改造多为自选项目,因此优养驿站目前成了社区最需要却最为短缺的民生工程。被调查的小区中仅有1个小区设有优养驿站且能够提供部分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完全没有规划的小区数量为10个;7个小区为健康老人设置了活动中心,但无老人日间照料服务。
由此可见,在家庭层面上,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一个婴儿的照料牵动全家,已成为全社会机制需要的必须有的硬性配套。
━━━━
探索建立“一老一小”优养驿站
中国房地产报社调研组在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青年社区的“幸福邻里坊”进行实地调研。
面对社会需求,调研小组提出了五条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包括提到了由住建部牵头,在北京、江苏、广东、河南等14个省24个市开展第一批“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试点工作,以形成旗帜示范作用。
建议具体如下:
一是探索“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统筹谋划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部门联动、分层落实的工作机制。组建市级专班指挥协调是必须的组织保障。第一年抓试点引路,将自选项列入国家级、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项,市级城市1~2个进行试验,形成模板。建议将0~3岁托育管理工作向上海市学习,纳入教育管理体系。扩大长护险试点,可开辟失能险试点纳入全员职工干部试验。
二是探索“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可持续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与委托运行,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实施模式。
三是探索“一老一小”优养驿站建设配套制度政策,创新土地规划,建设、产业、财税、金融等相关配套政策。
四是将老人日间照料与托儿照料融合,实行可分又可独立的综合体建筑,是优养驿站建设规划的需求重点。目前,中国房地产报社、人民政协报社等组建的调研机构已委托3家公司完成旗下各小区建筑面积由600至2200平方米优养驿站的图纸设计工作,要求具有智能化、科技化、适老化、适幼化的特点。
五是在全国建立起“权威的优养驿站统筹集团”。全国性央企牵头地方国企及市场化公司共同组建。
中国房地产报关于推进“一老一小”社区配套的相关报道。
同时,中国房地产报社社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栗文忠希望所有新闻媒介及关心老年人的人,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多提有意见与建议,共同助推老年人幸福生活及中国养老产业发展。
“现在是时侯了。”栗文忠说,这条道路已经得到了社会认可,对于打破“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以及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切肤之痛方面,让外界看到了希望。
根据目前小区物业用房实际情况,实际上22%的小区可以将原有其他物业用房改建为优养驿站,9%小区也希望在原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建,69%的小区则需要新建优养驿站。
在被调查的样本中,60.9%的小区也给出了比例建议:按照小区整体建筑面积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建设优养驿站。这一比例是参照了小区物业用房的国家规定,能满足住户老年人及婴幼儿的实际需求。30%选择基础数值即建设350平方米优养驿站,17%的小区希望建设650平方米左右的专项物业,53%的小区建议优养驿站的面积扩容到1200平方米以上。
调查同时显示,目前,我国社区优养驿站或养老服务配套部分多是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模式,因涉及多方面问题,除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城市外,包括北京在内的大多数养老运营企业均处在运营持平甚至亏损状态。
在社区婴幼儿照护方面,亦是家庭所需,需要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照护服务。
时隔两年,《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落地,让各方多年来的呼吁与努力终于有了切实回应。
从实施范围来看,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覆盖各类城市,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推进建设。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工作基础、财力水平等因素,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每个试点城市选择100个左右社区作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项目。
到2027年,在总结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有效建设模式基础上,向其他各类城市和更多社区稳妥有序推开,逐步实现居民就近就便享有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民生无小事,让2亿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安心养老,让婴幼儿在“家门口”安心托育,让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成年子女安心工作,这些都是急在眼前、利在长远的事情。因此,实施方案的诞生,对发展“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意义重大。
Copyright © 2009-2011 zhihuyanglao.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知护养老 京ICP备20005543号
本网站培训技术资料均为知护养老知识产权,严禁复制、翻录等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