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多模式运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确保服务更专业、成本更低廉、覆盖更快速、餐食选择更多样。形成五种主要模式:自建厨房模式,由政府出资或与社会力量共同出资,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自建厨房,设置就餐场地;单位食堂专区(窗)服务模式,高校、企事业单位、养老服务机构食堂开辟老年助餐专区(窗),或通过订餐外送盒饭提供就近供餐服务;餐饮企业参与助餐配餐服务模式,社会餐饮服务单位依托社区门店设置老年助餐专区(窗)或采取“中央厨房+社区门店”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邻里互助服务模式,在助餐需求较少、老年人口居住分散,暂不具备建立长者饭堂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由亲属、邻居、养老服务员等服务提供者,与镇(街)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运营机构、有需要的老年人签订三方协议,为其提供助餐配餐服务。
着力赋能增能 创新社区治理
广州牢牢把握人口老龄化、高度城市化、人员流动性大的城市特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把解决吃饭等民生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其他工作有机融合,从优化城市治理、社区治理的维度不断对长者饭堂进行赋能增能、提质增效,在深化长者饭堂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坚持将社区打造成功能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的统一体,强化治理的“温度”。一方面,构建好生活互助的公共生活空间。支持具备条件和需求的长者饭堂向社区饭堂升级,在保障本地老年人享有高品质居家养老生活的同时,因地制宜扩大助餐服务的普惠面,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向社区非老人群体、流动人口、上班青年等开放。另一方面,构建好交往互助的社区情感空间。从助餐服务切入进一步激活社区关系,缔造“银龄交际圈”,为社区长者营造出新的社交连接和情感寄托,让居家长者享受到更好的公共生活和情感支持。
坚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共建,强化治理的“力度”。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党组织作用,发动党员义工建立长者送餐队、长者探访队、长者陪诊购物队等长者义工服务队,建立“党建+邻里互助”等助餐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处理好公益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运用各行各业力量实现多方支撑。构建多元参与、各尽其责、密切协同的筹资和支持机制;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作用,营造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化社区治理格局。
坚持科学统筹,强化治理的“精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目标和工作步骤,突出因地制宜和试点实验,处理好饭堂建设和助餐服务、新建饭堂和原有资源整合利用、数量和质量等的关系,稳步推进从保基本到多元化服务供给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