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上海参事赵卫星:打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

“机构养老要提档升级,机构养老服务要‘趋家庭化’。”赵卫星认为,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机构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家庭氛围,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限于基本的生活照料,更应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求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项目,如康复训练、记忆照护等。

机构养老的提档升级,其中重要一环是养老床位与护理床位的互认。赵卫星建议,进一步支持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实现功能转型,支持存量养老机构将一定比例的养老机构床位转为医养结合床位。深入推进医养融合,打破传统行业及部门界限,实现民政部门与卫健部门有关养老床位和护理床位的互认、互通。将护理院收治的老人及相关床位数,纳入到机构养老统计指标。同时,通过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采取医养签约、拓展医联体和分级诊疗等举措,推动医养“两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趋管家化”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家庭和机构的重要纽带。

“社区养老要进行深度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要‘趋管家化’。”赵卫星认为,养老服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正成为新趋势。社区养老服务的深度整合意味着从单一的提供生活照料,转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文化娱乐、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多元化内容。

在他看来,一个管家式社区,应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与周边医疗机构、志愿者团队等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一个覆盖全龄、高效运转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形成便捷、高效、有温度的社区养老服务“生活圈”。

如何做深做实社区的基本养老服务?赵卫星认为,要推动各方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加强跨部门联动协同,在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鼓励企业加盟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慈善支持、股权合作等多元化经营运作和资金投入方式,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

他建议,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探索推广“社区+物业+养老”模式,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物业服务整合起来。通过政策配套给予支持,提供税收优惠措施。通过购买服务,发挥物业贴近社区、熟悉养老服务需求的特点,整合资源提供服务,与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合作共同体。

栏目主编: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