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入住老年人的居住时间较为稳定,入住时长中位数为24个月,约有一半的入住者入住时长介于9至56个月之间,反映了养老机构服务周期的一般性特征。在具体签订合同时,三分之二的老年人签订的是一年及以下短期合同。同时,从轻度、中度、重度失能群体看,随着失能程度的提升,入住老年人签订的合同期限更长。
此外,《报告》还指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动机有所不同。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能自理比例有所下降,而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的比例相应增加。这一趋势反映了不同年龄群体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动机存在差异,较为年轻群体入住养老机构多半由于存在失能情况,而高龄群体的入住则不完全以失能为前提。
同时,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除部分自理的人群占比随着年龄的增加平稳上升之外,不能自理的人群和能够自理的人群均在80-89岁发生趋势逆转,80-89岁之后,不能自理的人群占比呈上升趋势,能自理的人群占比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个年龄段是一个关键拐点。
连锁品牌更受老年人青睐
《报告》还分析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选择偏好。根据《报告》,老年人普遍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养老机构,户籍所在地位于城六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群体中,分别有87%、93%和99%的群体留在本区域的养老机构,且城六区跨区域养老群体几乎都选择在近郊区养老。城六区前往近郊区养老的老年人占近郊区养老机构入住人员的38%,体现了区域间养老资源的流动性和互补性。
养老机构在类型上主要分为综合性养老机构和护理型养老机构。相比于综合性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平均总费用高,入住率也高(约52%),反映了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较大需求,这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老老人有关。护理型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占比比综合性养老机构高出13个百分点,说明护理型养老机构更能吸引失能老年人入住。
在运营模式上,单体和连锁两种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北京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以单体为主,连锁比例稳步上升。相较于单体模式,在平均总费用更高的情况下,连锁模式入住率也比单体模式高6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其品牌效应、规模化运营以及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有关,老年人对这类机构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护理员流失率呈降低趋势
《报告》显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总数达到20135人,约有一半年龄在44至56岁之间,是养老机构的主要力量。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工作人员占比31%,女性工作人员占比69%。其中,院长在性别分布上更为均衡,男女占比分别为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