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破解“9073”困局,养老机器人或成关键突破口

加快发展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

在业内看来,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家庭结构变化,发展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是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向。

针对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的发展阻碍,张云泉建议从技术、政策、产业研用三个方面着手。

在技术攻坚方面,张云泉建议布局养老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突破在智能化和可靠性方面的技术能力。他表示,在算法层面,聚焦大模型支持的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感识别和复杂任务的AI决策能力。情感智能赋予养老机器人感知、理解和回应人类情感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陪伴。

当前,养老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仿生假肢、外骨骼机器人等先进辅助产品和技术,在老年群体和残疾人的无障碍生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传感技术、仿生学设计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等,养老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创新性产品提升了上述群体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有来自医疗卫生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建议对购买智能辅助器具的消费者,尤其是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给予一定的购买补贴,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其次,张云泉还建议打造“产业研用”创新共同体,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形成高品质的科创空间、配套设施和服务环境等,进一步突破成果产业化瓶颈。

此外,代表、委员还强调了政策层面的重要性。张云泉建议,将养老机器人纳入国家“十五五”战略规划,重点支持辽宁、上海、重庆等地打造产业集群,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降低产品使用门槛,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争取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养老机器人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中心。

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另有代表建议将机器人研发、制造、使用全过程纳入法律保护体系。明确责任机制,制定机器人使用过程中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责任划分规则,并探索保险机制分担风险。针对部分老年人对机器人进家门存在畏惧心理,可通过社区体验、银发数字课堂、线下宣传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跨越“科技恐惧”,了解新技术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