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大代表高洁从事临终关怀、助老服务10多年,在高洁看来,建成“一站式”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
“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需求多样化,传统运营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老人期待。”高洁告诉记者,居家养老的一大社会痛点在于专业照护服务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领域,导致老年人和残疾人得不到及时和适当的照顾,增加了家庭负担。但现状是居家养老服务站点面向低龄活力老年人“走出来”的服务多,而面向这类高龄失能老年人“送进去”的服务少。
前不久,浦口区一家养老组织在进行公益创投服务过程中,专门进行了一项老年人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困难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最迫切,特别是助医方面的诉求强烈,老人希望在家里就能享受养老院乃至医院的专业服务。
“整合协同是居家养老的关键词。以街道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让养老服务从老人周边来到床边,这需要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市人大代表高庆玲认为。
调整养老服务定位,让更多社会资本愿意投
当前,居家养老作为主流的养老方式,虽然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政策支持等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破题?在业内人士看来,不仅要创造条件让老人“走出来”,同时也要将专业服务“送进去”,更要进行市场化操作,让更多社会资本愿意投。
适老化改造,就是一大尝试。
2016年11月南京入选首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后,即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作为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每年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在一户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改造费用额度范围内,免费提供改造服务。9年来,已为超过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今年,南京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行动已全面启动。相较之前的适老化改造,本轮改造受益人群“扩面”。市内常住老年人(自申请之日起年满60周岁)及家庭均可申请。此轮改造补贴标准提高,力度更大,老年人家庭自付70%,政府补贴30%,补贴上限为每户累计1.5万元。
“养老既有社会公共事业属性,也有产业经济属性,养老服务需要政策支持,但也需要厘清政府职责的边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说。
陈友华认为,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的定位亦需适时调整,以更有效地应对现实社会的需求。养老服务不仅是关乎老年人的福利问题,更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系统问题,涉及个人、家庭、市场、社会与政府等多元主体之间的配合与协同,需要建立“自我养老服务为基础、家庭养老服务为依托、市场养老服务为支撑、社会养老服务为补充、政府养老服务为托底”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