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上海50多位老人众筹养老“散伙”:没钱谈什么优雅变老?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我猜,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幻想:

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那我就不结婚,老了和几个朋友住在一起,每天钓钓鱼、蹦蹦养身迪,一起追剧看老帅哥,岂不是美滋滋。

抱团养老,这个幻想听上去很美好,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在20几年前,上海就有老人想到了这一点。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997年,上海22位老人众筹5万,买下了村里一栋房子,将房屋重新装修,住了进去。

他们幻想着自己美好的老年生活,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住在一起很热闹,生病住院了彼此也有个照料,互帮互助,抱团养老。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惬意。

他们可以在房子外晒太阳,唠嗑,去村里串门,或者结伴去周边的景点游玩。

他们种了蔬菜瓜果,还种上了花花草草。想吃什么菜,都能自给自足,最近的菜市场,离他们也就10分钟的路程。

从城市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从对儿女的牵挂和小心翼翼中放飞出来,老人们好像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趣味。

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人进来,这支老年人队伍,一度壮大到50多人。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然而随着人数的增多,许多问题显现了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核心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有的老人家里经济比较好,对于家用电器、空调的使用,比较随便,觉得舒适就行,没有必要为了省电而让自己委屈。

而有的老人家里经济情况一般,电灯必须是最低瓦数,空调不太热就不开,处处非常节省。

有的老人家里有不错的条件,生病什么的,家人可以直接送到康复中心,接受最好最专业的治疗和照顾,而有的老人家里情况不行,小病小痛的,只能忍受......

生活方式的分歧,疾病的困扰,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出现了最大价值的偏差,于是积累了很多问题,最后纷纷搬出这里。

朝夕相处15年后,这个老年人的乌托邦,终于曲终人散。

其实像这样一群老人抱团养老,对未来有很好的幻想,可是最后因为金钱观不一致,导致解散的还有很多。

比如天津的薛阿姨的老年小团体,呆在一起有七八年时间,可最后,还是败在了一个“钱”字。

薛阿姨说了一句很现实的话:钱上不平衡,心里就不平衡。

老人们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友,关系很好。她们约定在一个老姐姐家做午饭,一起吃,每月交400伙食费。

慢慢地,问题就出现了。

有的老人退休金高,想吃点好的,退休金低的老人就不乐意,觉得将就就行了,做多了菜便宜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