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机器人还得要“懂”老人

  张广福老人列举了几种他比较青睐的养老机器人,无一例外都是体积较小的产品。比如一款小巧的健康监测机器人,可以放在桌子上,价格仅为6000多元。还有一款陪伴型机器人,和智能手机大小相当,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带出去使用。“这样的机器人不占地方,比较适合老年人在家里用,而且价格一般家庭也能承受得起。”

  对于其他老人提到的照护型智慧养老机器人,张广福认为,这样的产品功能虽然强大,但是性价比不高。“就像护理床一样,无论多好的护理床,对于失能老人在家使用来说,都用不了太长时间,老人走后,这种物件想送人也不合适,只能闲置。”他建议,可以用租赁取代购买,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能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评委点评

  有些功能针对“想象中的老人”

  和老人一样,一些来自养老领域的评委也有类似的感受。闫智翔是亦庄养老照料中心的一名“金牌护理员”,是本次大赛的养老护理员评委。他表示:“有些机器人技术上很先进,但一上手就能发现,部分功能是为‘想象中的老人’设计的。”

  闫智翔说,在他所在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大多年过八旬,认知、听力、行动能力普遍下降。一些养老机器人强调“语音交互”,但失能失智的老人根本无法理解指令,更别说准确唤醒。“如果机器人只能等着被指令,那它的功能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闫智翔建议,科技企业必须深入养老机构实地调研,了解不同老人的真实需求。尤其是在居家养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发方向不能只盯着医院或养老机构,更应贴近家庭使用场景,关注空间限制、操作便捷性和护理配合等细节。

  缺乏对老年人的了解,是养老机器人研发领域面临的一大问题。记者注意到,许多养老机器人的研发者都是近年来新成立的公司,研发人员大多数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之前并未接触过养老服务行业。一位养老机器人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担心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等原因,他们的产品首先是在年轻人身上“试验”,然后才会推广到老年人的使用场景中。

  技术创新还要满足老人需求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反复尝试,才能不断迭代,推出更好的产品。”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算法专家纪俊杰看来,目前养老机器人还属于一个新兴领域,供大家参考的产品还不多,所以想一蹴而就、研发出一款成功的产品并不容易。不过他坚信,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通过机器人解决失能老人的安全转运问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未来,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畅想,让机器人去帮助老人整理屋子、收纳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