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连续4年的专项行动,整治了40多万处养老服务安全隐患。”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办法对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安全提出严格要求,特别是对消防、食品安全等要求进行了重申和明确。
“办法在监管上突出了对安全事项的监管。”李邦华表示,民政部门发现养老机构存在可能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风险的,将要求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
2020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标准从基本要求、安全风险评估、服务防护和管理要求等方面对养老服务质量提出了底线要求。据李邦华介绍,这一标准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届时新修订的办法也将与该标准的实施进行衔接,未按照该标准提供服务的,民政部门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为养老机构举办者“松绑减负”
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出修改,取消了过去关于设立养老机构需要许可的规定,明确养老机构登记后即可开展服务活动,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同时建立备案制度,体现了放权和监管并进的原则。”俞建良表示,办法在修订过程中注重提升备案办理的便利程度,减轻举办者负担,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共享等手段让举办者“少跑腿”。
“需要说明的是,备案不是审批式或变相审批式备案,而是告知和承诺式备案。”俞建良表示,举办者通过备案向主管部门告知举办养老机构,并承诺具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和信用保证,主管部门将其基本信息和承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跟进行政监管。
“养老机构对基本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承诺不能少。”俞建良说。
记者注意到,新修订的办法将“备案办理”专设一章,对备案机关、备案时限、备案材料、备案办理流程、备案事项变更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此外,针对近年来养老机构服务纠纷逐渐增多的趋势,办法一方面对养老机构入院评估、签订服务协议、服务标准、人员资质等作出要求,另一方面也明确要求养老机构通过在公共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施、鼓励投保责任险等方式,降低运营风险。
“如果没有视频监控信息或者通话记录作为证据,我们往往‘有理说不清’,最后只能赔钱了事。”北京某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视频监控设施的安装,一方面可以保护老年人安全,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新华社记者 孙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