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民政部解读《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俞建良]谢谢你这个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一系列部署,18年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取消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同时建立了备案制度,体现了放权和监管并进的原则。

  修订后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设专章共6条对备案办理予以规定,并与《办法》的其他部分作了衔接。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这里的备案不是审批式或变相审批式备案,而是告知和承诺式备案。通过备案这个形式,举办者向主管部门告知举办养老机构,并承诺具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和信用保障,主管部门将其基本信息和承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跟进行政监管。

  《办法》在修订过程中有一条很重的指导思想就是增加办理备案的便利程度,减轻举办者负担。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备案材料将越来越简化,程序将越来越简便,简单说就是要让举办者少跑腿。但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养老机构对基本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承诺不能少,这是办理备案中举办者应当承担的义务。

  第二个要说明的是怎么开展备案。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出台后,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知》,明确民政部门要依法做好养老机构的登记和备案管理工作。实际上各基层民政部门已经在开展养老机构备案,这项工作没有出现断档。此次《办法》的修订,对备案的具体操作规程作出了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细化了养老机构设立登记的内容。备案的前提是养老机构依法办理登记,《办法》明确了什么样类型的养老机构到哪个部门去进行登记,比如说办理营利性养老机构,要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办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要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第二条明确了养老机构备案时间和备案机关。第三,规定了养老机构备案材料、备案流程,以及备案事项变更的有关内容。对上述内容《办法》进行了清单式描述。

  最后,也对备案信息的公开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提出了要求,通过这些举措减少举办者的负担,实现少跑腿的目的,我要说明的就这两点。

  

  [人民日报社记者]您好,我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请问修订后的《办法》对养老机构概念的界定,与修订之前有哪些变化?主要出于什么考量?

  [肖登峰]修订后的《办法》明确养老机构是指依法办理登记,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床位数在10张以上的机构。与之前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删除了“依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设立”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