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废物式”养老,正在绑架中国老人

美国芝加哥大学有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会使早死风险增加14%。

如果对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给钱、买东西,一味提供物质,而忽视心理需求。

只会加速他们死亡。

但可悲的是,当老人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向年轻人讨教。

不少人会表现出不耐烦情绪:

“知道这个干啥呀?”

“好好带孙子就行。”

“说了你也不懂。”

“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学不会的。”

简单几句话,就割断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奔头、有意义?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作为”才会“有快乐”。

老人也是一样,他们也有自由意愿,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方面与年轻人无异。

所以,我们要打破社会对老人的固有认知,充分尊重他们的各种选择自由。

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以及“老有所乐”紧紧联在一起。

03 学习自由

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学其所爱。

与社会产生联系,能大大抚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山东巨野的姜淑梅,曾经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识字。

后来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独到了极点。

60岁时,她听人们说: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良药。

于是她决定开始学字。

每一天,家里都传来声音。

“乖孙女,快告诉姥姥这个字怎么写!”

“好女儿,你教教你老妈怎么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学,身边的人都是她的老师,广告、说明书、电视字幕都是她认字的教材。

「 姜淑梅初学字时写下的文字 」

令人欣慰的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支持。

他们觉得,满足老人的愿望,才是最接地气的孝顺。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学会了,开始沉迷书海,大量阅读。

70多岁时,姜淑梅尝试着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还成功发表了。

这给她带来了无比的自信。

于是姜淑梅每天笔耕不辍,努力写作。

76岁时,成功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一书,还卖出了7万册。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5本书。

姜淑梅的事迹让人震惊,不少人称她为“传奇奶奶”。

来源 | 南京日报

但其实,从60岁到76岁,整整16个年头。

是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时间。

凭什么年轻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转变,老人却不能?

很多时候,老人都缺少一个学习、尝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