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晖称,今后5年内,联实计划在长三角范围内实现3-5个养老项目,从目前的800多个单元扩展至5000个单元,整体投资额约为100亿元。
长期运营能力待考
相较于偏重户外活动和享乐生活的西方养老风格,国内的养老服务受众更重视医疗资源的配备。对此,联实在社区内也设置了一些医养领域的服务,以符合国内需求。
在877套养老公寓中,有55间公寓是专为无法自理的住户提供的护理单元。在社区会所中,联实与青浦区卫计委合作设立了直通医保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力方面,社区还配备了全科家庭医生和护士,为住户进行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对于社区全科医生无法解决的疾病问题,联实正在与社区周边的多家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并由社区管家全程陪同。此外,在公寓内部也进行了一定的适老化设计,如低位开关、可供轮椅进出的通道、警报开关、预埋组件等。
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以房产销售和险资绑定两种形式为主,更像是“一锤子买卖”。不同于物业销售的高周转,养老地产的重资产和慢回报属性更强,开发商需要寻求加快周转的方式。“1-2年、15年、30年的三种会籍卡的设置是希望尽快帮我们回笼一些资金,能够降低银行的贷款利息,加快周转率。但同时我们也把选择权交给住户,不满意可以随时退房,这也倒逼我们必须提升运营水平。”
长年限的会员制度考验着联实的长期运营能力,在推高运营成本的同时却也获得了持续性收益的可能。对此,联实似乎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且坚持把投资、开发、运营所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营业模式来看,大家都还在探索阶段,固然也需要考虑财务回报,但由于这是一个试水项目,所以产品定位和定价还是选择了有市场竞争力的位置,重点还是要测试这种业务模式能否成立。”联实集团中国区总裁丁晖表示。
在丁晖看来,产品质量和住户满意度决定了社区入住率,必然会影响财务回报。“很多时候养老社区的房子卖光了,但入住率很低,服务标准也降了,于是恶性循环,住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市场就很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