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青年学者」李静:寄居式养老——城乡融合视域下大城市养老的纾困之道

从服务主体来说能不能尝试寄居式养老呢?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我们提出“三有”,第一就是农村来说或者大城市周边农村来说,要不是有人,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大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或者是农村城郊地区有大量返乡在广东或者上海从事过护理行业回到当地,这部分成员可以成为寄居式养老主要服务主体。第二,要地有地,我们通过江苏统计年鉴会发现,江苏人均住房面积57.3平米。第三个,要情怀有情怀,因为我们知道费孝通老先生讲过中国从基层来讲,典型的乡土社会,如果让农民居家附近提供一些服务,那是对他们的恋家情节很好的满足。无论需求主体层面还是服务主体维度,寄居式养老都有它存在的可能性。

二、基于多个案例的模式解构:“寄居式养老”的利与弊

通过对于一些地方调研,我们对寄居式做一个界定,它既不同于居家式养老,也不同于农家乐,而是在某地呆一段时间的养老。大城市老年人来到乡村,寄居在村民家中或者乡村设施养老这种新的养老方式。它有什么样的利弊呢?我们从几个维度分析。

1.可以实现“三个老龄化”

第一,健康老龄化。

第二,积极老龄化。

第三,集约老龄化。

2.可以实现“三个就业”

对于提供服务的主体方来说同样可以实现三个就业:

第一,就近就业。

第二,精准就业。

第三,高质量就业。

3.寄居式养老存在四个难点

但同时寄居式养老的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调研发现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养老服务资源存在较大城乡差距。

第二,价值观等人文生活理念和习惯存在城乡差异。

第三,相关医护人员缺失和教育文化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

第四,如何恰当处理原生态养老环境需求,与现代化便捷养老服务需求的张力。

三、大城市养老的未来之路:九化归一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通过调研提出了九化:

第一,本地化。

第二,差异化。

第三,个性化、人性化。

第四,协同化。

第五,联合化。

第六,精准化。

第七,适老化,

第八,互助化。

第九,智慧化。■

文章来源于“老龄与未来”微信公众号图文编辑:徐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