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可能。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医养结合中的远程监控、远程诊疗、远程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医和养的衔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多个省市都建有智能化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但不少机构和企业仅利用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和统计,无法实现数据信息的分析、整合及共享,离供需精准匹配以及“智慧化”个性服务还有距离。
全面提升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质效
基于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质效,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其一,加强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整合。在医院内增设老年病房,或开设老年医护绿色通道,为有医疗需求的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更新服务理念,将发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本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常规的健康咨询、查体和常见病的诊疗、护理服务等。其二,加强人力资源整合。人才队伍建设是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基础。因此,应筹建包括医师、护工、社工等多个专业背景的医养服务团队,为老年人定制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建立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职称评定、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养老机构专业医生、执业护士、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养老服务队伍;允许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医养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第二,建立多元供给主体协同机制。其一,通过机构重组明确各自职责,促进医养健康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间的协作;建立多元主体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并制定具体协作方案促进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无缝衔接。其二,完善政策标准和服务体系。打破部门间的沟通壁垒,推动老龄部门、卫健部门、民政部门之间的互动,以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制度政策,厘清家庭、社区、服务运维方、医疗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尽的责任义务及享受的优惠政策。
第三,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提高养老服务的实效性;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等级评估制度,规范医养结合服务行为,加强对医疗机构费用的监测和服务质量的监管,严格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第四,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一是要建立医养结合救助性基金。借鉴现有的制度和国内外经验,注入一定资金,探索养老医疗相结合的救助性基金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奠定基础。二是要探索社会组织、民间资本、爱心人士等多方主体参与机制,拓宽筹资路径,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