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会计、做销售、开公司,前半生对70后的张海红来说,物质充裕,活得很成功。她本可以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但本着“为社会做些实事”的想法,选择回家乡创办“后稷养生苑”。她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建设,2020年6月,正式对外营业,现在养生苑已入住了70多人。但就在后稷养生苑步入正轨后,她却疾病缠身。但对于热爱的养老事业,她一直没有放弃。2020年底,张海红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姐妹俩人办公司开幼儿园
张海红是咸阳市武功县小村镇西崆峒村人,家中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条件一般,但姐弟4人关系一直很好。姐姐张海利高中毕业后就再没上学,张海红则考上了陕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1996年学校毕业后回到武功一家造纸厂上班,半年后张海红返回西安进入“假肢矫形器”行业,开始在一家单位做会计,后来又到车间亲自制作假肢,再之后又去跑业务。那时的她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天五六点就起床跑业务,全年几乎不休假,对于假肢矫形器这个行业,她几乎把所有岗位都做了一遍。那段时间的经历,让张海红锻炼出了坚韧、不服输的品质。
2004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张海红在西安成立了公司,专门经营假肢矫形器,第一个月经营收入比较低,第二月开始慢慢越来越好。就这样,公司的经营一直比较稳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于张海红来说,自己的辛苦换来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也积攒了很多经验。
“那会公司没有出过啥问题,什么事都比较顺利,在创办公司前,大概2002年,我还给姐姐5万元,协助她在老家创办了幼儿园。姐姐人做事认真负责,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幼儿园的孩子们一年比一年多,姐姐还经常用自己的钱给留守儿童买吃的穿的。”昨日, 张海红说。
投入前半生积蓄建养老院
因假肢矫形器行业的特殊性,张海红每次给患者装假肢时,患者都会住在张海红那几天。“主要是有些假肢装上后,患者会有几天的不适,我们会根据患者反馈进行调整。这期间公司是提供免费食宿的,很多人就觉着我们照顾得非常好,住得很顺心不愿走,愿意付费居住。还有人建议,不如就做养老院,等他们老了直接住过来。那会我也在想,他们已经失去了部分劳动能力,等老了怎么办?也就是从那时起有了办养老院的想法。” 张海红说。
直到2015年,还在外地出差的张海红接到了同学电话,说家乡的薛固高中要“拍卖”,第二天,她便飞回西安回到家乡。之后,张海红又多次与武功县相关部门沟通,2016年8月,张海红的养老院项目获批,同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