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帮年轻人卸“养老托育”重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室主任李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社区中安置养老托育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在家门口的养老托育服务能够辐射到家庭,这就是我们最理想的一种服务模式。”

而此次发布的《意见》就指出,要确保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这将有效扩大面向广大普通家庭老年人和婴幼儿的普惠性服务供给。

《意见》还提出要积极支持普惠性服务发展。大力发展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非营利性机构发展,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郭鹏

多措并举助力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工作。近年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适时修订,事关“一老一小”的法规政策日趋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有力促进了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庭的民生保障。

“但是也应看到,在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我国养老托育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加凸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顾严分析认为,具体问题主要有:地方政府职责不清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普惠性服务不足,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传统政策效应式微,养老托育机构融资难;家庭能力弱化,主体责任履行面临困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服务方式不适应新要求等诸多情况。

“有的地方热衷高端项目,招商引资引来的养老地产项目有养老之名、无服务之实,个别早教项目违背规律、揠苗助长。有的地方‘一老一小’工作还停留在保障传统福利对象的层面,城乡特困老年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外的大量社会老人和儿童难以享受养老托育服务。”

顾严表示,此次发布的《意见》,制定了回应社会热点、打通了政策堵点的一系列新举措,为上述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新方案。

在扩大多方参与、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方面,《意见》明确,要增强家庭照护能力,帮助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优化居家社区服务,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和托育服务网络。提升公办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拓宽普惠性服务供给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