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今天,最大80后已经步入40岁,最大的90后业已进入而立之年。在社交媒体上,80后出镜的几率越来越少,而90后们被提及最多的词已由之前的个性、潮流等变成了养生、秃头、进入中年。在互联网等行业,35岁已成为一道门槛,淘汰率高、危机感重的相关从业人员被认为在35岁左右就会被动退休。
与此同时,摆在大部分80、90后们面前的是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房贷、子女教育、不确定性的医疗支出、未来的养老支出等等。尽管退休、养老这样的话题对80、90后们而言有些过早,但他们自身生存环境的脆弱性,使得提早布局养老规划及晚年生活显得更加迫切。
然而,与压力重重的现实相比,让人更担忧的是很多人对自身未来养老生活可能面临的境遇预估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他们对当前国内养老形势缺乏深入了解,对未来养老有些盲目乐观。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部门统计,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龄化的形势严峻,老人照料的需求巨大。而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66%受访成年人对自身失能风险持过于乐观的态度,低估了未来的护理需要。
另一方面,他们对目前养老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缺乏准确的认识。尽管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障不断完善但难以覆盖全部人群,而商业人身保险虽然已在全国达到一定的覆盖面,成为基本养老制度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要适应广大消费者对失能护理保障等需求,需要推动更加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改革,突出优质产品及服务供给。
为此,国家在政策方面多次发文及出台相关制度为养老市场发展定调,其中一大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参加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可有效缓解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满足民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同时,也可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
在养老服务领域,一些商业保险公司正在以支付方的角色串联起消费者、服务提供者,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力量。其中,一些保险公司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契机,全面提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养老经济支持及专业护理保障的产品创新能力,让商业保险公司从单纯的承保理赔服务为主,发展成为医养结合的综合服务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