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指出,年轻人对养老问题更加担忧和焦虑,说明全社会都有了养老观念,都在为将来的养老问题做准备,而“很多家庭的焦虑实际上来自手里的资金缩水”。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最大挑战都是老年人的健康风险,这进一步放大了许多家庭对资金缩水的焦虑。世界银行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使得慢性病负担增长40%。
邱月参与的多项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有高达75%的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有40%的老年人认为医疗支出是当前家庭消费支出中压力最大的项目。
此外,她和研究团队结合医疗卫生数据、疾病负担情况、疾病模式等情况,开展了一项对未来10年老年人医疗费用的预测研究,发现2020年-2030年,我国老年人医疗费用增幅约为157%,同时,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在全人群医疗费用中的占比稳步上升,到2030年可能将占到近50%,比同期全人群医疗费用的增速更快,“也就是说,会花更多的钱来应对医疗的需求”。
养老焦虑的背后,既有医疗健康开支增多的担忧,也有收入保障不足的担心。目前,大多数中国居民的养老选择还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
邱月表示,退休金和儿女赡养依然是养老经济保障的主要来源,投资理财等财产性收入的占比仍然比较低,混合收入模式还有待完善。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依靠自己退休金养老的老年人有将近40%,依托儿女或者亲属赡养的大约有28%。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在逐年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也一直维持上涨趋势,但收支差距随着年份推移有缩小的趋势。根据邱月的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支付月数已经从2012年的18个月,降低到了2017年的13.8个月,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在未来依旧面临沉重的压力。
邱月建议,可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和社会参与,实现代际互助与融合;其次,提高养老金“第一支柱”的可持续性,包括收入水平、缴费基数的真实足额等;并且鼓励“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来为第一支柱分流减压,尤其是“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目前,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很少参与企业年金,社会整体参与率比较低,规模也相对比较小。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和生活需求对经济增长也会起到支持作用,但老年经济必须首先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只有老年人有钱消费,才能起到(这样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