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智慧养老时代,这些“日本经验”能否适应中国市场

重在落地与实践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于全球范围内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也由此在养老服务领域积累了诸多经验。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日企没有否认“日本经验”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水土不服”。比如,日本在照护老人方面的规划特别细致,甚至细微到每10分钟涉及的任务,但国内的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较大等客观现象。实践中,林桤和他的团队发现,繁琐的操作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因此进行了简化。

林桤还提到,针对老人服务方面,经过这么多年的居家服务摸索后发现,除了照护外,更多的要考虑如何跟老人沟通。“原来我们借鉴日本的养老专家经验,把日本老人喜欢的三项服务内容带到中国市场,但是发现被服务的中国老人根本不喜欢。”他说,“广场舞、书画、音乐等,是中国老年人特别喜爱的服务。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为中国老年人提供更接地气的养老服务。”

2018年,日立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还被引入了嘉兴市,把在日本的服务经验、老人的状况在每个家庭当中进行了适老化的改造。当年,日立为平湖市第一批四户老人提供了适老化改造。据林桤表示,2020年,这一数字提升到了49家。

在“智慧养老”方面,针对老年人在数字化接受方面的特点,林桤表示,日立正在大幅简化老年人使用数字化服务流程,降低使用门槛。

中日各有所长

不过,林桤也认为,与日本的养老市场相比,中国养老市场在AI技术方面的普及以及居家养老群体的基数庞大,为“智慧养老”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各种可能。

在日本,由于数据隐私保护,养老格局以社区养老为主,即一个社区中大概在一公里范围内可能会有一个30人左右的类似“托老所”的小型机构。

此外,林桤也表示,由于注重机构养老,日本养老产业中的智慧化手段并不多,一些有非接触性的生命体征监控功能的智能床垫,也是在2018年后才多见于养老机构中。

不过,由于日本的介护险制度完善,在2000年推出时就明确规定40岁以上的人群需强制性要缴介护保险,因此,在养老辅助器材的选购上,介护险可以承担90%的比重。因此,也相应地减少了老年群体的经济犯。

日立解决方案(中国)有限公司健康养老事业本部技术服务部总经理王连成认为,从理念上看,日本在服务人员和老人本身的养老思维上,也值得国内养老服务机构借鉴。“首先针对服务人员的素质、学历和专业性,都需要进行全面提升。其次是老人本身的养老理念,并非是主动追求全程照顾,而是借助一些辅具实现自我护理或自我恢复的目标。”他说道,这两种理念的推广与形成,也有助于中国整个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