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环球时报:3亿人刚需,中国养老行业准备好了吗?系列报道之一

“我戴的这个东西,是呼叫器,这里每个老人都有。有事一按它,服务人员马上就过来。”与郑奶奶同龄的樊爷爷在2019年老伴去世后入住首开寸草。他指着脖子上戴的呼叫器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院方要求,老人晚上起夜必须呼叫服务员,以防老人睡得迷迷糊糊摔倒。“晚上每层楼都有人值班。服务员过来会给你开灯,上完厕所后帮你盖好被子。失智的老人会戴个手环,只要一走出这个楼,对口服务员就能马上响应”。

据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宏玲介绍,该院只有50张床位,入住率80%左右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该院已住满。有个别老人退院,马上就会有排队的老人住进来。这种入住率和盈利水平较好的养老院在北京并不算多。“现在北京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在50%以上。有些远郊区县项目体量较大,入住周期较慢。一些服务、环境较差的机构,入住也比较慢。”常宏玲表示,目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基本上30%属于微利经营,30%收支持平,30%亏损。为什么被普遍认为是朝阳产业的养老产业会出现这样的盈利反差?“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老年群体未富先老,很多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不够。同时,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又降不下来,就形成了矛盾。”常宏玲说,养老机构有两块经营成本较高,一是人力成本,一是租金成本。有些重资产机构的物业是自己买的。只有真正把土地问题解决了,才能做到普惠养老。“最大挑战还是人才。中国养老产业高中低人才梯队都是缺失的。这并不是说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有多大,而是如果整天面对失智老人,心理压力会比较大”。

常宏玲认为,中国的养老产业还属于刚起步阶段,没有实现规模化。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健康、旅游、日用品、保健品、金融等产品还不完善,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有特别庞大的老年人群基数,很多配套产业都将随着老龄化的速度得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