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财网
疫情之后,养老服务业要更加重视基本制度、流程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品质管理将成为行业共识,把保障老年人安全作为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基石,从而对企业及个人产生长期性影响。
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情况下,日前部分地区养老机构却相继出现聚集性感染案例,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从总体上看,全国养老服务业处于“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的状态,但引人深思的是,应急状态结束恢复服务后,是一切照旧还是万象更新?我们认为,更加重视基本制度、流程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品质管理将成为行业共识,养老服务业将把保障老年人安全作为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基石,从而对企业及个人产生长期性影响。
1.“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要求明确,但制度短板明显,可落地性亟待加强。
虽然党和国家多次明确,要完善财政、医保、价格等政策,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落实社会力量进入医养领域的各项政策,推动医养康养服务在社区、机构深度融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长期以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养老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特别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未落到实处,老年人知病、防病、御病的手段单一,知识来源匮乏。疫情一旦暴发,这些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难以确保。
过去讲医养结合,主要精力都放在提升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上,工作重心落在了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上,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工作在基层社区。
一方面,的确要鼓励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提供更多的护理型养老服务,也要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
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要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所有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特别是医养结合机构,走出去开展延伸服务,成为活跃在居家社区的服务连续整合的行业主体。
设想如果打通公共卫生、疾控、民政、医保、医疗等业务模块之间的区隔,有完备的老年人健康档案与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有为基础慢性疾病老年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工作基础,那么,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就更容易精准地对这部分老年人严格防护,确保他们即便封闭在家也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急慢双治”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