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思想。历史走到今天,中国养老这件事在社会和现实中都已超出人类过往的情况和经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怎么养”的考问。
在养老问题上,你我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观众,而是被推入其中的主角。在这股人类历史洪流下聚合力量,想方设法,积极行动,就会有办法,就有希望。
2019年11月18日,豆瓣上出现了一个叫“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的小组,有5万个独生子女在这里分享了彼此的焦虑,他们相互吐槽、鼓励、取暖。小组成员有私企白领、公务员、在校大学生、作家。
他们大多出生在城镇中产家庭,父母有不低的退休金,即便如此,养老问题还是令他们担忧:想出国留学,心里又放不下年纪渐大的父母;工作地点和父母相隔遥远,不知未来如何取舍?如果父母同时生病,自己分不开时间精力照顾怎么办?
网络上,他们人数不少。现实中,他们的人数巨大。根据统计,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每一个老年人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位独生女孩说,父亲生病后那种切身的痛苦,“没有任何人能帮到你”。
就目前国内养老服务市场来说,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尚未有效满足。养老服务工作的“堵点”需要打通,“痛点”需要消除,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急需国家和全社会共同聚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等政策措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刚刚闭幕的2021年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再次被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及。
全国政协常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说:从实践情况看,一些地方存在着改造的实际效果与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差距,好事没有办好、也没有办实的问题,需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