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大城市养老的“上海方案”


  本报记者 张 俊 王正玲
  上海“老”得太快,犹如一列加速的列车。
  1979年,上海老年人口115.48万人,占总人口的10.2%。
  2017年底,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已达483.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2%,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人口80.5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5.5%。(以下数字和比例均为户籍人口)
  38年间,老年人口总量翻了两番,养老床位增长了近70倍。
  而日前上海发布的户籍人口期望寿命为83.63岁,其中男性81.25岁,女性86.08岁。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的加速,给快速发展的上海带来了严重挑战。
  土地资源稀缺、老年福利设施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大上海”怎样破解大城养老这一难题?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认为:“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主要矛盾已不再仅是‘设施’的增加,而更多转向对‘服务’的需求,对‘品质’的追求。”
  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针对老年人想入住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问题,上海市政府连续20年将“增加养老床位”列为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床位建设。目前上海养老床位数共计14.75万张,实现了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的目标。
  对于90%以上在家庭养老的群体,则着力在社区内构筑老年人能安心生活的支援体系。
  十多年前,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在上海应运而生,迅速发展。
  随后,社区助餐服务、托老所日间照料、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关爱的“老伙伴计划”等多种为老服务形式相继问世,在上海社区广泛开展。
  近年来,面对社区内失能老人、高龄独居老人以及大病出院老人的“刚需”,上海通过租赁闲置老厂房等,建立镶嵌在社区的“长者照护之家”。这种不到50张床位数的养老“微机构”,让有需求的老人临时居住两三个月左右,为他们提供康复护理等短期住养服务。如今,上海各街镇均已至少拥有一家“长者照护之家”。这种“喘息式”服务方式,贴近百姓需求,深受欢迎,其一张床的利用率每年约在4次左右,供不应求。
  2017年上海开始试点为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长期护理保险”,这项新的保险制度得到老年人普遍欢迎。试点取得成功,快速在全市推开,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受理长护险申请27.2万人次,完成评估26.6万人次,已接受服务的老人23.4万人。
  “现在,社区里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这部分刚需应当得到满足。”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陈跃斌告诉记者,上海的解决方案是,专业的养老服务向社区延伸,鼓励专业团队走进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康复、照护技能培训及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