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多种新潮养老模式悄然兴起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每每听到这首歌,很多人会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迈的父母,甚或想到自己两鬓斑白的样子。

养老是每个人绕不开的话题,对于中国,更是如此。

先来看几组数据。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5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8.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人社部预计“十四五”期间,我们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中国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

作为全国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 截至2019年底,山东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25.21万、占总人口的23.0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8.07万、占总人口的15.77%。预计到2035年,全省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0%,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养老问题也成了山东极为关注的重大社会课题。

去年4月,青岛开始在市南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试点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方式——时间银行,并将于今年在全市推广。

简单来说,时间银行就是“通过志愿服务换取养老服务”——志愿者为高龄尤其是空巢老人提供看护、陪伴、助行、助医等生活照料类服务换取时间,在自己年老后可以用存储的时间兑换养老服务,实现互助养老,爱心循环。

理想很丰满,如今过去了一年,运行情况又如何呢?

对老人来说,确实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比方说,空巢老人想就医,就可以从时间银行下单,会有志愿者接单来帮忙。关键的是,这还是免费的。

不过,试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制约。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志愿者的数量。对不少人来说,年轻时做志愿服务换取年老时的养老服务,这牵涉到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保证“时间银行”不倒闭?如何让自己年老时的养老服务得以兑现?另外,还有一个专业化的问题,老年人的需求提升,志愿者能否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

对此,青岛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比方说,将养老中心设置为“时间银行”的网点载体,志愿者获得志愿时间可以转赠给自己的亲属,由他们代为提前享受养老服务。另外,一些热心的志愿者也在学习专业技能。当然,也有相关养老企业建议,将“时间银行”向更多的专业组织延伸,以期吸引更多专业人士的加入。如此种种,也都是期待“时间银行”这一破解养老难题的良策能够更长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