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签约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之前,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一街坊社区里近90岁高龄的顾女士和老伴的养老模式更多的是互相陪伴,“我这几年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眼睛也看不见,孩子又定居国外,什么都要靠老伴。”顾女士说。做饭、打扫卫生、看病取药这些日常小事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做起来并不轻松。
2021年初,在社区居委会和永定路街道养老服务驿站的宣传和支持下,经过申请、评估、规划、服务、评价、补贴汇总等工作,顾女士与驿站签订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项目,“除了日常的送餐送药,生日的时候驿站工作人员也来到家里,做了我们爱吃的饭菜,为我们庆祝,很久没有这么暖心地过生日了。”顾女士和老伴说起签约之后的养老生活变化,都一致称赞。
2021年,由181位区人大代表联名提出11件与养老工作相关的议案,合并形成关于“加快创新、补齐短板,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议案,这不仅体现出养老工作的重要民生意义,更体现出精准和深入发展家庭养老服务是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必然需要,也将成为海淀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民政局介绍,2021年,海淀区将完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工作方案,针对不同老年人身体状况、家庭照护情况等特点,制定“场景化”养老服务包,重点发展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床位;推进居家社区适老化改造,加强老年助餐、巡视探访等服务。
“还是得有专业的康复师来家里进行指导,现在老芦恢复的很不错。”上地街道紫成嘉园社区芦先生的爱人张女士说起签约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后的改变,满眼欢喜。
芦先生今年63岁,之前因脑梗造成右侧偏瘫,属于重度失能老人。在家庭养老床位签约之前,张女士一直在家辅助爱人锻炼,“但是锻炼方式错误,叔叔腿部的肌肉不但没得到恢复,阿姨也累的筋疲力尽。”上地华录风华养老照料中心康复师小健告诉记者。2020年底,张阿姨与照料中心签订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后,小健准时进行了上门康复治疗,“第一次去协助康复后,我们指出叔叔之前的锻炼错在哪儿,并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康复计划。目前,在阿姨的协助下,康复治疗正在稳步进行中。”
据悉,在推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签约服务工作上,区民政局在持续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大力进行监管工作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对各个养老服务机构的业务培训工作。“我们将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辖区内服务机构积极完善培训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区民政局养老工作相关负责人何东介绍,业务能力的专业化提升将有助于工作人员面对不同需求的重度失能老人时,提供更精准、科学和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