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现状调查:社区养老成趋势,但资本风口还被困境围堵

2020年,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调查成都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每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平均成本在3000元/月以上,而2019年成都城镇企业退休职工月平均养老金为232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老年人月平均养老金仅为567元

也就是说,老年人现有收入水平难以覆盖养老服务成本,而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成本则更高。

85岁的张婆婆坦言:”虽然还能自理,但仍需要介助,比如晚上起来上厕所、洗澡等。我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仅能勉强支付这一费用,有时需要子女补贴。”

3

难题:民营机构面临经营困境

养老天平的另一端,是行业参与者普遍遭遇的盈利困境。

从参与主体性质看,机构养老是整个养老体系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目标。可分为普惠性养老,民营机构养老以及保险公司推出的高端养老。

其中,由于老人需求与其消费能力不匹配 ,令盈利难、融资难已成民营机构经营的普遍“痛点”。

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养老机构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固定成本较大。因此,由个人创办的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从投入看,民办养老机构多是租赁土地,租金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要较高,民办养老机构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花费更多的钱来提升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一位产业投资人士对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

据其表示,养老项目金融化等趋势也是基于此:“据我了解,很多民营机构灵活经营,在不触及红线的前提下涉足金融弥补收支缺口。因为,目前绝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都处于亏损状态。”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养老市场中无论是民营机构,还是养老地产皆面临着盈利困境。

“一些中老年人经济实力有限,注定养老机构们很难通过老龄人养护等项目盈利,因为本身成本很大,入不敷出。然而,一旦价格提高,完全市场化运营,很多老人又住不起。”严跃进对记者说到。

成都本地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对金融投资报记者透露:“我们是自建自营物业,没有租金支出,但成本仍比较大。即使是90%以上入住率,估算至少要稳定运营三年,才会实现收支平衡。”

而完全市场化运营的高端养老,门槛更为高企。据侯蔺介绍:“以保险机构为代表的高端养老,有会员门槛的限制,需要先购买上百万的保险产品才能够享受到入住养老机构的资格等。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