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半月谈|“照护”脆弱的养老机构


半月谈记者 尹思源 邰思聪

目前,国内防疫形势趋于平稳,但属于人员密集型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行业,防疫风险依然较高。半月谈记者走访了多地多家养老机构发现,长时间封闭、严重收支失衡等问题导致大量养老机构难以为继,老人生活质量堪忧。

在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话务员魏素辉在回应老人电话咨询,她每天收到和处理老人电话咨询70余次 王朋/摄

只出不进,养老机构“撑不住”了

疫情期间,口罩、消毒液、酒精、手套等防疫物资成了养老机构的紧缺物品。一家养老机构采购员反映,日常医用消耗品支出是以往近10倍。不仅如此,疫情期间食品价格上涨,生活成本增加明显。“我们不能给老人涨价,所有的成本增加都要自己承担。”天津劲松护养院院长李久茹说。

如果仅仅是防疫物资和食物成本的增加,还可以接受。对于大多数养老机构来说,真正给运营带来威胁的,是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北京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介绍,由于连续几个月的封闭管理,所有在京护理人员需要加班工作,春节假期双倍工资,员工需要倒班工作。据测算,每位护理员的工资涨幅在30%左右。

政策要求,疫情期间各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全部关停,其中接受日间照料的老人一部分选择回家由家人照看,一部分老人选择隔离后回到养老机构,居家照护工作也全部停止。鹤童公益养老集团在京津共有7家日间照料中心,关停后每月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万元。

北京市延庆区同馨乐养老院负责人侯文玮告诉记者,疫情突然来袭,春节前回家的老人无法回养老院居住了。失去了进账的同时,个别老人因为生病就医后需在指定养老机构隔离14天,就选择了定点机构继续入住,不再回她这里了。

“往年我们都略有盈余,今年只能吃老本了,老本也快用完了。虽然天津民政部门提前发放了上半年的床位补贴,但接下来仍是一筹莫展。”李久茹说。

除此之外,人手不足的压力也让一些养老机构难上加难。由于部分员工被阻隔在外地,不能按时到岗,从院长到护工全部投入一线处理各种事务。“所有人员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工作,工作和精神压力都非常大,我们只能苦苦支撑。”天津劝业场街慎之长寿养老院院长杜永红说。

老年群体精神压力持续加大

尽管已接近初夏,但对于很多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来说,疫情带来的“寒冬”让老人们依旧“瑟瑟发抖”。

不同于年轻人,老人们大多无法熟练使用手机,对疫情进展的最新消息了解得较为迟缓。许多老人因隔离封闭、长时间不能与儿女亲属接触、新冠肺炎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等因素,产生了恐惧、自闭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