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社会高度重视适老化改造工作。黄畅表示,行业积极配合,不论投入多大、费时多久,都能及时完成改造,大部分单位的改造效果都比较好。下一步,他们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人机交互和实用性方面,让用户获得更加便捷的互联网应用;二是加强技术融合创新,打造共性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复用性的能力,大幅度降低社会改造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三是打造适老化及无障碍公共服务产品。
数字技术促进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正加速进入信息化社会,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智能设备也在飞速走进寻常百姓家,养老领域正是其一。
智能防抖仪、3D打印拐杖、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系统等设备层出不穷,的确为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设备不连通、更新换代快、不好用、不会用等现象依然存在。
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技术等围绕老人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一方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智慧,使智慧科技和智慧老人相得益彰,目的是使老年人过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智慧养老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教授告诉记者,智慧养老更加关注老人的需求,以老人为主体,目的是服务于老人。
“智慧养老强调智慧的养老模式。”他举例说,有的家人对较严重的帕金森患者直接喂饭,现在有一些智能设备制造商专门针对帕金森患者开发了一款智能防抖勺。那么,此时是让家人喂饭更好,还是有一个防抖勺更好呢?合理使用智能技术是智慧养老的关键,在尽可能保持老年人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性地使用技术。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是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左美云表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搭建在众多养老服务需求基础之上,体现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长尾经济的特点。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平台上下单,而平台根据众多老年人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最佳整合和有效利用。
智慧养老让数字技术更有温度
数字没有温度,但数字化可以有。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其实更愿意和“真人”打交道。比如,尽管现在使用手机充话费已经很方便了,但很多老年人仍旧习惯去营业厅缴费;尽管医院设置了更多移动的智能机器来方便人们查询使用,但老年人仍会到人工窗口排队等候。
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和没有感情的代码,每一个工具和代码的背后,都是人的精神的凝聚。在左美云看来,智能设备是构成智慧养老的基础,但智慧养老不是简单的一些可穿戴设备的组合,技术的有限度使用和适当的“数字留白”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