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3日消息(记者钱成 纪乐乐)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一床难求”与床位大量闲置并存的矛盾已成为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北京市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所谓的“三边四级”,是指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乡落实、社区参与的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老年人“买不到”“买不起”养老服务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市在西城区广内街道启动了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此次试点提出依托养老管家连接整合老年人周边各类服务主体、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可持续可信赖的居家照护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情况究竟如何?这将给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人口密集、社区类型多样、老龄化程度高,在城区街道中具有典型性。经过摸底调查,广内街道现有户籍老年人3.09万人,其中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700余名,在长期照护、供餐、助医、适老化改造等方面的需求较为突出。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在此次试点工作中,将由市场主体设在街道的项目部专门负责试点的运营管理,依托市场主体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管家队伍。李红兵说:“通过集中攻关养老管家的基础运行模式,(广内街道试点)已形成了‘一体、一部、一站、一网’的市场化运行体制,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也通过相对广泛的调研和系统的整合,制定了一张品质化的养老服务清单,开发了一套数字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注册系统,搭建了一个智能化的供需对接的平台。着力解决北京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场景下的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关注失能失智、失独、独居、高龄等有养老刚性需求的老年人。”
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收入水平、服务需求等,广内街道试点制定了一份包含7大类98个小项的服务清单,涵盖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培训与指导、养老助餐、辅助出行、陪同就医等方面。参与此次试点工作的某集团副总经理张硕告诉记者,试点将广内街道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2名首席养老服务管家和多名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形成以实名制方式运行的网格化运营管理模式。
张硕介绍:“我们指挥调度是老人有发布需求,系统会接收到老人的需求,同时会通过系统来进行调度我们的管家,因为每个管家会负责2-3个社区,这个管家会派最近的一位护理员上门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