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我突然成高血压了”,高血压新标准发布,专家:可能诊断出更多中青年患者!

  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心脑血管病不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而且已成为中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之一。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后,国内高血压患者人数可能翻番。

  中青年患者人数将提高

  5大健康处方优于药物干预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美国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血压≥130/80mmHg,取代了之前的140/90mmHg。今年最新发布的欧洲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将高血压界定为130/80mmHg以上。

  换言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开始认可130/80mmHg这一高血压新标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几年前,由国外机构主导的国际双盲临床试验曾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另一组把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结果发现,后一组的高血压患者遭受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的风险相对更小,因此推动了国际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调整。

  不过,出于慎重的态度,以及对药物治疗、服务成本的考量,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而是在之后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中补充提示了这一情况,即如果患者没有出现不适症状,把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可能对减少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情况更有利。

  此次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改动,是建立在国际研究和后续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对于此前已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胡大一建议,以最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目标积极治疗,对应地可能要增加药物,通过运动、饮食等多方面调控。如果没有其他疾病(如肾功能不好等)或出现不适,老年患者也应以130/80mmHg为目标调控血压,因为血压降低并不会导致脑缺血。

  胡大一提醒,目前,国内患有高血压的年轻患者非常多,与此关联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大量饮酒,饮食不健康、肥胖等。

  其中,肥胖人群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暂停,这一病症也与高血压相关。超重或肥胖者,如通过管好嘴,迈开腿,吃动两平衡,用3-6个月把体重下降10%,血压、血糖、甘油三酯和脂肪肝会全面好转。

  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血压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下的血压不平稳,无法单靠吃降压药解决,还需要通过调控情绪“治本”。

  “我觉得(新标准实施后)可能会诊断出更多的中青年患者。”胡大一特别强调,对于血压值在130/80mmHg~140/90mmHg之间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不一定马上用药,而是采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