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七)——广州市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2-11-18
|
2999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社会力量举办基本养老服务给予场地优惠、税收优惠以及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星级评定补贴、医养结合补贴等,做到既补“砖头床头”、又补“人头”,更补服务质量,本地、外地和境外投资者举办养老服务项目享有同等待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全市养老企业7800家,占全省总量的34.6%;全市75%的养老床位、98%的养老服务综合体、97.5%的长者饭堂、95%的生活照料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涌现一批品牌养老企业。激发国有企业担当。对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市属国有企业,实行养老服务业务分类核算、分类考核,在国有资产保值、企业经营业绩等考核时给予支持。引入公益慈善资源。建立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时”平台,鼓励初老志愿者参与服务,连续7年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资助培育399个创新性为老服务项目。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举办全市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搭建网上对接平台,2019年以来供需对接293个项目、涉及金额3.87亿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免费培训、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就业补贴、艰苦岗位补贴、积分制加分入户等十项措施,定期组织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择优遴选76名养老护理员入户广州。
五、聚焦解决“养得起”问题,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推行长护险。修订实施长护险试行办法,保障范围从重度失能人员扩增至全体有照护需求的失能人员,提供41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及34项医疗护理服务,最高报销达每人每月4199.5元,有效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加大财政补贴。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家庭养老床位建床补贴、适老化改造资助、特困照料服务补贴等政策;政府资助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助特殊困难及高龄老年人享受“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增强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意愿。发挥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托底作用,特困老年人免费入住;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按照低保标准(每人每月1196元)收费。实行普惠收费。通过协议约定享受政策优惠和政府资助的普惠型养老机构服务收费不超过城市常住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委托运营协议中明确全部实行普惠型收费,全市普惠型养老床位占比达70%。六、聚焦解决“怎么管”问题,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监管格局。一是强化综合监管。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推动联合监管、联合执法、联合惩治,深入开展养老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养老院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敬老院改造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第三方督导、消防安全专项培训指导,推进信用信息管理和失信惩戒,确保基本养老服务放得开、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