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模式未来可期
无论是商业养老保险还是其他金融产品,从形态上看只能解决公众在养老阶段的财务问题。实际上,老龄人群在养老场所以及医疗护理等方面有着巨大需求。目前,我国养老床位约为发达国家平均的50%左右,失能老人护理供给十分紧缺,医养结合服务好的机构“一床难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业长期经营的属性,使得保险公司在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额外提供养老场所、设施以及护理服务成为可能。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近年来,保险资金参与养老社区项目59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400亿元,多家保险公司从养老社区建设的角度切入到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之中。从服务模式上看,既有重资产的自有社区建设,也有嵌入社区提供居家养老照护的服务模式。
爱心人寿董事长张延苓表示,近年来在各地试点的长护险是居家养老中特别重要的抓手。根据爱心人寿在经办过程中的分析和研究,居家养老痛点在长期护理,机构养老痛点在康复,形成特色关键在专业护理服务。只有做好服务细节,才能让被护理人群切实感受到关怀和帮助。
张延苓认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成长和发展、规范化和专业化对于提供持续的照护服务至关重要,应该鼓励险资在经办好长护险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利用保险的长期资金优势投资到养老服务机构,这也是保险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这对于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小、散、乱等问题有改进和推动作用。
从长远来看,保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可以向社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渗透,进而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家保险集团将养老作为集团的核心战略,推出专业养老品牌“大家的家”,提供多种差异化养老方案,现已在国内完成了“城心医养”“旅居疗养”“居家安养”3条养老产品线布局,在北京探索居家照护中心,为超过2000名长者提供了养老服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冲击及经济震荡对公众保险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公众在规避风险、追求长期稳定性的心态驱动下转向保险购买,期望有更为丰富的产品。梅励认为,在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中,需尽快建立养老院、护理标准以及赔付标准三维标准化流程。这对加快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我国养老金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意义重大,还能够为我国养老体系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