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银行争夺个人养老金账户


此外,自2023年1月1日起,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也将开启。


养老储蓄、养老金基金、养老金保险先后落地,与此前已经问世的养老理财共同构成了我国个人养老金融体系。其中,养老基金、养老金保险、养老理财产品分别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理财子公司研发的产品,银行进行代销。因此,目前大部分银行在营销时的重点在于“开户”和“特定养老储蓄”。


特定养老储蓄在试点城市要求年满35周岁即可购买,每人购买的上限为50万元,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类,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20年。


根据监管要求,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利率要略高于大型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各家银行在不同试点地区分行推出的养老储蓄利率也不一样,如目前工行普通存款5年期利率是2.65%,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5年期产品利率则是:合肥、青岛地区整存整取产品执行3.5%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执行2.05%利率。广州、西安、成都地区整存整取产品执行4%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执行2.25%利率。


农行方面表示,到期支取时,每五年根据产品利率调整情况重新定价计息;提前支取时,满五年倍数的部分,按开户日五年期普通存款挂牌利率计息,收益相对稳定。


按照政策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必须是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才能领取个人养老金。


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在35岁时存入一笔特定养老储蓄,按照一般情况,在20年后才能领取。


青岛地区的张女士今年不到40岁,市场的波动让她买的基金亏了不少,因此对特定养老储蓄的高利率很感兴趣,但是看到需要存到55岁才能领取就产生了犹豫,转而让已退休的父母去存这种养老储蓄。


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在全国性抽样调查后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2022)》显示,国民对养老金融产品投资期限的期待,一方面反映了其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国民金融消费习惯和养老金融素养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八成(80.54%)调查对象期待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投资期限在3年以内,其中22.64%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灵活存取,不设定投资期限;只有7.85%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5年以上的投资期限;10年以上期限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接受度则仅有1.74%。


养老金账户的政策亮点在于“个税减免”。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对于个人来讲,最直观的好处是可以有税收的优惠,比如你现在的税率如果是20%,那么存入12000,每年能省的税是12000*(20%-3%)=2040元。”一位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员工对记者表示,个税税率越高的人,能享受到的优惠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