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适老化改造让“养老”变“享老”

12月9日上午,在西安交大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碑林梧桐家苑颐养院),工作人员带领老人们做康复操。

家住老旧小区,上下楼没有电梯,老年人出行不便;上了年纪后,如厕起身时头晕目眩,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独居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子女生怕他们突发脑梗或心梗……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能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老年生活?适老化改造,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81.8万,占总人口比重为19.7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预计到今年底,我省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820万,占总人口比重将突破20%,我省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如何让养老变“享老”?12月6日,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围绕“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议题,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就我省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为推进我省适老化改造工作建言献策。

综合施策

有效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为筹备好这次月度协商会议,会前,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在西安开展了实地调研,并以函调、电话调研的方式,从山东、湖南两省及汉中市了解了有关情况。此外,还召开多场座谈会,并通过“秦商量”协商议政平台等广泛收集意见建议。

结合前期调研实际,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王永明指出当前我省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适老化改造普惠性不强、服务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高、数字化融入程度不高、医养结合发展尚不平衡。

如何推动适老化改造和各项政策的配套衔接落地?这是许多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关心的话题。

省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教授陈晓莉认为:适老化改造主体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府,更要想方设法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改造方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静态物理改造上,更要大力支持改造经营相结合。

她建议,“借鉴北京‘租赁置换’模式,社会企业与老旧小区里有外迁意愿的中老年业主签订长期房屋租赁协议,让业主通过租赁置换获得租金或新的居住场所,而企业再对腾出的需要适老化改造的房屋进行改造运营。”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闵生华更多关注智慧养老。他表示,疫情防控期间有的老人因没有健康码出行受阻、平日里有些服务机构拒收纸币等现象,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际上直指社会治理。

如何帮助老年群体特别是城镇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闵生华表示:“应该针对老年用户终端开发适老化界面,尽量实现易分辨、易寻找、易操作;利用互联网感知、分析老人特性和消费需求,研发产品时注重智能化、柔性化‘定制’服务,最大限度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鼓励适老化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帮助老年群体更好享受科技进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