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据研究,我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王海东说。
由此来看,当时老龄事业的重心逐渐转变为健康问题,老年人健康问题带来老龄期健康状况的恶化等成为更加突出的矛盾。
考虑到这些问题与民政部的职能定位并不是很匹配,当时的职能调整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019年后,民政部设立了养老服务司,承担老年人福利工作,拟订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政策、标准,协调推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指导养老服务、老年人福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管理工作。
从前述两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来看,卫健委重点关注的是老年人健康状况,而民政部则是侧重在老年人服务。

△ 图源:图虫创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健康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养老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因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若是回归民政部,或许能让养老服务工作更易落地。”董登新说。

养老服务,怎么做?
当前,中国逐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根据统计数据,到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6736万,占总人口的18.9%,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0056万,占总人口的14.2%。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这一比例达到14%,就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换言之,在2021年年底,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到2022年,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1268万,增加0.9%;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922万,增加0.7%。
而全国新生儿人口不足千万,为956万。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或将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
“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将增至4.2亿,占比将超过30%。放眼全世界,其数量相当于欧洲人口最多的四个国家的人数总和。面对着庞大的老年群体,开展普惠养老服务,保障老有所养是刻不容缓的。”董登新说。
为此,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部署了9方面具体工作任务。

△ 图源:图虫创意
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