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莫展时,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的社工走进了他们的家。对其家庭情况、服务需求等进行评估了解后,多次派遣社工师、公益律师、医师,上门提供生活、法律等各方面的帮扶。围绕老两口尤为关注的“为残障子女指定监护人”、“自身遗嘱订立”、“子女托养”等问题,提供法律咨询与方案制定。
了解到可以通过司法判决为残障子女指定身边亲戚做监护人,且可约定孩子的托养事宜,老两口大大松了一口气。“原来觉得像是无头苍蝇,满世界乱撞。现在心里踏实了很多,知道有办法,有人帮助解决身后大事了。”
68岁赵阿姨(化名),早年间丧偶、孩子也已离世。她现在的老伴65岁,是外地来京人员。没有固定工作,两人月收入一共不到六千元。老人基础疾病较多,住在四层楼房,没有电梯,最大的困难是日常就医。
律维银龄接触到赵阿姨一家后,将其纳为服务对象。定期探访,协助老人网上购药,还多次提供陪诊就医服务,并帮忙办理异地就医及医保家庭共济事宜,大大缓解经济压力。
“没有赡养人或赡养人不能尽赡养义务”,这是特殊困难老人所具有的核心共性。一旦缺少监护人,老人在后续养老院入住、医疗救治、日常权益维护等等,一系列大事小情中,都会陷入养老困境。
律维银龄所做的,就是对于这样的老人,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个人意愿等,分别出具解决养老困境的方案,并链接各种外部资源,帮助将方案落地。这便是由北京市老龄协会发起,律维银龄主导实施的特殊困境家庭老年人权益保护服务项目。去年第一期确定了50户家庭,今年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充为100户家庭。
在项目中,律维银龄以社工牵头,通过评估量表帮助老人“捋”清当下情况,并分析未来困境与解决对策,整合各种外部资源,如律师、医师、志愿、慈善等等。“一揽子”帮助老人解决问题。推进项目的同时,大家期待,能够试点摸索出一种可行的路径方法,将这一模式落地为未来北京市养老的一项政策。
调研手记:
搭建一条敬老链条
记者这次走访,亲身体会到,在北京这个老龄化大都市,一条养老链条正在搭建起来。
困境老人需要特殊照顾,社区提供基础服务并建立信息台账,社会机构展开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同时向外发布信息寻求资源。社会资源得到信息,通过机构,把资源传递到社区,最终落实到困境老人身上。
许多老人,虽然有儿有女,但是儿女不在身边,处于空巢甚至独居状态。子女的几条微信、几通电话,通过快递发来的物品,并不能完全解决老人经常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对这样的老人来说,手里能握住一条畅通无阻的养老链条,显得更实际、更有效。而在北京,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构,愿意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去。像文中提到这种机构,更专业、更有针对性,有可能更好地解决老人的具体问题。而社区工作者,通过对接和合作,让资源更好地在社区落地。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老人们,在夕阳红的岁月,生活更舒适、更安心。